一名传统的上海女人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动画里,那就很简单,大不了把人物设定全写一遍,然后附上一张原片截图。

《LoveLive!Superstar!!》中的“上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veLive!Superstar!!》中的“上海人”

不过把上述问题放到现实中,那大概没人说得清楚了。

现实中的人没有固定的标签和人设,你把刻板印象堆一堆,可能获得一个《昭和米国物语》,但很难获得一个活生生的人。

也因此,当网络上有大神具体描绘出一个“传统的上海女人”的时候,你很难相信她是认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刻板印象来说,这则“精致”留言很符合网络上对于“上海人”的看法——嘴里含着咖啡,身上穿着潮牌,脑子里边尽是对于“乡下人”的鄙夷。

这种形象简直就是天生的都市反派,网上各种段子手也没少借此编排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次有人描绘出“传统的上海人”形象后,网络段子手也是照常发挥自身水平,把这个“传统形象”依葫芦画瓢地编排成了新的糊逼公式。

这一手主打的大概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传统的刻板印象那就用更传统的刻板公式来打败,相关评论区也因此变成了“地域笑话”集锦

像是北京人,单靠一项“儿化音”,率先拿捏了所谓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各省网友也借着刻板印象开始自我编排。

福建人会就着福鼎肉片吃沙县,四川人会养几只熊猫撑牌面,山东人则干脆操着一口山东话卷起煎饼和大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的“地域笑话”在此刻得到了统一展现,其中一个目的仍旧是讽刺所谓的“传统上海人”。

之后,混迹网络一线的各种游戏玩家也掺和了进来,不过比起讽刺“传统上海人”,他们更多的是讽刺自家游戏,或是干脆自嘲。

比如在“自黑”上永远不甘落后的《三国杀》玩家,他们依旧在评论区里“蒸蒸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CS:GO》玩家,则是靠着1400的经济水平,用小枪博大枪,一本正经地发展所谓的“野牛”教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像是“怪猎”玩家、“三角洲”玩家以及在评论区里打胶的模型佬,也套用了这一公式,自黑强度有保障,该嘲讽的地方一步到位。

不管你是太刀侠、捞薯人还是万代正版受害者,都可以往文案里带入自己的独特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于一些“防沉迷”用户来说,比起用这个公式吐槽游戏,他们应该更想靠这个公式发泄学习压力,毕竟“地球OL”的高中服务器是地域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万事万物仿佛都可以化用这个“传统”文案,将刻板印象发挥到极致,然后轻飘飘地来上一句“传统的XX文化变淡了”。

如果有人对“刻板印象”表示质疑,那反倒是他们还不够“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情此景,大概算得上“传统乐子人围攻上海滩”,各种评论区里的刻板印象收录起来,怕是能直接出一版书。

这一情况和之前的“沪爷冲击”表情包有点类似,在奇葩的“沪爷案例”发生后,网友们同样变着法子地推出各种“X爷冲击”,借此玩梗。

事件的本貌或许很难堪,但传播的过程却被互联网拆解成了更易于接受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这次人人自黑的玩梗潮流中,有一批人是真的在角落里抹眼泪的,这批人自然就是那群“没那么传统”的真实上海人。

毕竟后来加入的网友或许是在玩梗,但作为源头的那段“传统上海人”文案.......可能是真的在“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大家在网上调侃“上海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事要是追溯,那甚至可以说回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有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名字叫作《渴望》。

在这部电视剧中,出生于上海的男主角王沪生,他自持知识分子的身份,做出的事却堪称20世纪“模范”渣男,导致那时候全国人都在骂“沪生”

来自北京导演的黑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北京导演的黑锅

而在之后,历年春晚上也不乏调侃南方人的段子,巩汉林老师就演过不少小品,像是在《打麻将》中就操着一口江浙口音,给人留下了“精致”“矫情”等负面印象。

虽说巩汉林老师自己不停给上海同胞道歉,但相关的负面印象仍旧是保留了下来。

背上“沪黑”名号的巩汉林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上“沪黑”名号的巩汉林老师

关于这些负面印象,近几年的网络上倒是有很多上海的老哥老姐想要消除,但其他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没多久的功夫就能把“消除刻板印象”变成“加深刻板印象”。

小红书上就有这么一个帖子,标题是“该怎么和外地人解释上海人真的不排外”,结果点开评论一看,全是外地人的各种诉苦言论,刻板印象没消除,反倒是一波拉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上海的老哥老姐也没放弃,依旧奔走在给“上海”辟谣的第一线。

至于要如何辟谣,目前的一个思路大概就是指认那些底子不纯、四处惹事的“伪上海人”,把他们剔除所谓的“上海人”之列。

为此,网上还有Up专门制作了一个《如何鉴别伪上海人》的操作指南。

B站up: 鳞光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站up: 鳞光人间

这种做法在本质上,跟以前评论区里出现的“快说你是来这里旅游的”没啥区别,用处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也称不上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网络的各种言论中,大概也有几条关于“上海”的辟谣是比较有效的。

其中的一条内容,就是——“上海的年轻一代不怎么排外”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老一辈的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有苏州的富商、流窜的难民和讨饭吃的劳工,他们文化不通、方言不通、生活水平也参差不齐,最终导致相互之间的摩擦冲突。

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有全国推广的普通话,以及相对开放的互联网环境,虽然不能说人人都好相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到共同话题,比如说打电动、逛漫展之类的。

午夜十二点的上海漫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夜十二点的上海漫展

至于网上说的上海市区居民的优越感,这点大概在哪里都不能免俗。

我自个儿住在福州,上学时候也听过“某个片区商业繁华,某个片区政要集中”之类的说法。

久而久之,这些说法在房地产商人的口中就变成了“家住XX区的尊贵,家住YY区的多财”这样的标签。

后来掏出积蓄在这些地方安家的人,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些标签口号的影响,不自觉地带上了难以言说的优越感。

上海本身并非福州,但它也分市区、浦东新区和郊区,浦东新区可能还分陆家嘴和其余地带,不同区域之间互相攀比,结果就是产生了“上只角”“下只角”这样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只角”之间互有骂战,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条私下里默认的鄙视链。

像是去年上海各区的GDP排名,浦东新区以1.672万亿高居榜首。

而另一边,在GDP上跟“买房圣城-鹤岗”同一梯队的崇明区,虽然身份证号前三位同样是“310”,但流传的刻板印象就是“乡下人”。

B站Up: 玩麦块的瑞丶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站Up: 玩麦块的瑞丶球

当然,现实中的“上海”具体是什么样,我这张嘴肯定是描绘不出来的,这里在线等一位在上海和其他省市都久居过的大佬来解释一下。

而文章的最后,则是再贴上一份上海网友的心碎语 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我们设为星标☆,点点在看

就可以及时看到文章和资讯啦

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