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伯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有这么一句话叫作“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可见,刘伯温的功绩是被历史所认可的,没有刘伯温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明王朝。
当然,人一出名,关于其生平的传说也就多了起来。
刘伯温与《烧饼歌》
相传,刘伯温不仅善于军事、政治,更在占卜上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是能够与隋唐时期的袁天罡、李淳风这样的易学名家比肩的人物。
而事实上,刘伯温在生前确实也遇见了不少的事情,例如当年的朱棣所发起的靖难,就被刘伯温准确地预言了出来。
后世还有相传为刘伯温所做的《烧饼歌》,被誉为能够比肩《推背图》的语言著作。
相传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一日在大殿内用膳,吃的是烧饼。刚咬下去一口,就听到太监说刘伯温觐见。
于是朱元璋心生一计,想要测一下刘伯温,于是便用碗盖住了烧饼,等刘伯温上殿的时候问刘伯温碗里面盖着的是什么。
这种游戏在古代叫作覆射,是一种占卜小游戏。
刘伯温平日里善卜,尤其以“六爻”(一种基于周易、五行学说演化而来的占卜方式)闻名于世,还写了一篇叫作《黄金策》的赋,成为了后世研究周易占卜的经典文章。
书归正传,刘伯温在大殿上见到了朱元璋之后准确的占卜出了碗下面盖着的是一块烧饼,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服。
随后两人便在殿内谈论治理国家的大事,刘伯温借之前覆射之事说理,于是展开了一段君臣问答。
在这过程中,刘伯温对大明的国运做了预测,并在文章的后半段提到了一句话叫作“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
刘伯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后福建要出能够比肩朱家的真命天子,“三山”也就是武夷山、衡山、黄山会成为将来关乎国运的战场。
这句话听得朱元璋心惊肉跳,毕竟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生怕有人乱了自家江山,听得刘伯温这么一说,也是急急忙忙地请教刘伯温应对之法。
刘伯温的话应验了吗
关于这个故事多少有些传奇的成分。
至于是不是后世编撰的还不好说,毕竟这么多研究明代的史学家研究了这么多年都不能下决定的事情,咱也不敢乱说。
不过,关于这句预言是否应验,倒是众说纷纭。
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妥当。认为福建并没有出过建功立业的天子,并且所谓“三山”也不全在福建啊。
其实这种解释本身就不太准确。其实,刘伯温在这里所指的天子,并非实指,而是虚指。
古代皇帝忌讳有人与自己争夺江山,所以谁敢自称天子就是死罪。
刘伯温这里的福建出天子,就是要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实际上说的是福建要出与之争夺江山之人。
所以与其说是“福建出天子”倒不如说是福建出“反贼”。
而所谓的“三山作战场”就照着字面意思解读便好,影响大明气数的三个主要战场便在武夷山、衡山、黄山。
刘伯温预言的内涵解读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被《烧饼歌》所带的玄学色彩所蒙蔽。
实际上刘伯温只是根据历史的变迁以及大明朝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对未来的局势做了一个预测。
而这种预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明初到中叶以后的这段时间。
为什么刘伯温会做出这样的预测呢?这主要还是根具大明诸州府的情况而定的。
福建虽然在汉代就有人居住,但是相比较于传统的中原地区来说,福建绝对属于穷山恶水的那一类。
一直到唐代,福建这块地界的常住人口也就十几万人,即便是在盛唐,福建的人口也就在50万人上下,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到了宋朝,随着中原地区的战乱,导致人口南迁,这时候的福建人口也就堪堪200-300来万。地理环境决定了福建这块土地的上限。
而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时期也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以福建的地理环境来说,根本不具备养兵的可能。
可是,虽然福建不具备养兵的可能,但极端的地域环境却很容易将人逼到绝境。一旦人活不下去了,造反就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
更据史料记载,有明一代福建大的起义出现过两次,而各种零星的起义不计其数。
明嘉靖年间,福、广交界处就因不满嘉靖的统治而爆发过张琏起义,起义军首领张琏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飞龙国”,自领“飞龙皇帝”头衔。
虽然张琏和他的飞龙国存续时间不长,影响范围也不是很大没多久就被明军剿灭,并且其存在期间还有过勾结倭寇的行为,所以算不得天子,说是反贼倒也贴切。
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刘伯温当年所说。
不过,很多人都会较真,认为这与实际情况实在相差太远,属于牵强附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刘伯温当年确实能够预见到福建于对于中原王朝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伯温并不能清楚概括出未来福建、两广,以及整个百越之地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与刘伯温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不可能按照今天我们的“上帝视角”来评定古人。
刘伯温能够预见的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上接苏杭,下链百越,是我国南北地区承上启下的关键之所。
一旦这里发生起义,义军进可以攻占苏杭等江南富庶之地,退可依百越而自守,朝廷兵马很难触及福建以南的地区。
其次,整个福建地区虽然不怎么产粮食,但福州出产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确属上乘。丝绸更是主要产地之一。
大明丝绸的几个重要产地包括江南三织造、山西潞安、四川保宁、广东广州、福建福州、泉州、漳州等地。
在整个大明朝的历史上,但凡出丝绸的地方,几乎都有过暴动的历史。
为什么,这主要还是在于大明王朝中后期对蝉农剥削太盛。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为了增加出口贸易,让江南制造局与外国人做生意,但是由于产能提不上来,当时朝廷就有人强迫今天的浙江、福建等地区的农民改田为桑。
大量的农田被改成桑树林,但凡有敢私自种稻的,官军发现之后便骑马踏秧,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正因如此,东南沿海才会频频出现叛乱。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福建在明代时还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
浙、闽两地的海防,不但是我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出口,更是我国海防的重要关隘。
明代倭寇入侵,就是从浙、闽两地过来的。
为了能够保障我国东南海上大门的安全,明代朝廷多次派兵入驻这两个地区。
而浙两地的驻军将领,在领了朝廷的命令之后便在两地定居,开枝散叶,也间接促进了浙、闽、两广的人口流入。
即便是福建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但是人口的流入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而触及到福建这块地的人口上限之后,要么就再向南迁徙,要么就是出反贼,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或许当年刘伯温就是注意到了这点,才直言“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
福建的历史变迁与汉文化圈的南移
事实上,刘伯温的寓言并没有错,只是时间上晚了几百年的时间,地理上也略有偏差。
1911年所发生的“福州起义”也是当年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如果从广义上说,整个领导辛亥革命的南方地区,不正是当年汉人南迁之后,原本的中原文化圈所覆盖的范围吗?
原则上来说,还是百越之地。由此看来,当年刘伯温的预言还是挺准的。
如果细看整个福建在中国自明以来的历史脉络,就能够发现一个问题,福建从远离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的一块穷山恶水,逐渐演变成为客家人的主要栖息地。
整个汉民族的古代文化样式在这一地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相比较于今天的北方地区,东南沿海在文化上更接近于明代的中原文化。
而汉文化的南迁,既有历史的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或许这也是当年刘伯温大胆预测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当年刘伯温的寓言,我们不能只从字面上的来解读,同时还要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刘伯温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并且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人物在认识问题上的局限性,再结合我们所知的历史来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的一句话否定,或是一句话肯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