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李忠东
制图|侠客君
若从地貌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恐怕我国没有那个地市州能与喀什相比。同时将雪山、冰川、高原、盆地、戈壁、沙漠、河流、峡谷等纳入版图,除了海洋地貌,几乎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类型都可以在喀什寻找到。
有人说,隆起与凹陷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人类对地球最早的认识便是从高山与盆地开始的。
高大山脉与巨型盆地的组合,是喀什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塑造喀什地貌多样性的关键所在,它同时让喀什的地貌格局脉络清晰,特色鲜明。
喀什的多重地貌格局
图源:网络
卷入这场“造景”运动的,便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萨雷阔勒岭、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等,每一个都如雷贯耳。
东西横亘2000余公里的天山,将它的南脉延伸而来。古近纪的泥岩和砂岩,在风和季节性流水的作用下,形成连绵上百公里,造型怪异的“风蚀城堡”。
天山南脉泥岩、砂岩形成的风蚀城
摄影/向文军
隔“盆”相望的是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它们横亘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这里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是著名的极高山分布区和现代冰川分布区。
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K2峰)便位于此。这里同时也是帕米尔高原的组成部分,亚洲几条巨大山系汇聚在这里,让这里拥有了“万山之祖”的美称。
西昆仑山上白雪皑皑,分布着广袤的现代冰川
摄影/向文军
两列大山之间,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便卧于此,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盆地中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中国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
沙漠与山地之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有河流经过之处,形成条带状的绿洲。
克孜勒苏河周围形成的绿洲
摄影/向文军
有人说,塔里木文明是一种绿洲文明。其实不仅是塔里木盆地,其实整个西域的文明很大程度也是绿洲文明。这里的雪山、盆地、绿洲、河流,甚至沙漠都与人类相互呼应,它们在历史上不停切换,每一次转换都几乎伴随旧文明的消失和全新文明的兴起。
分列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天山和昆仑山,在空间上大体呈东西向平行展布,似乎永无交集的可能。其实并非如此,天山向西延伸于此时,微微向南流逸,而昆仑山在西部也微微向北上翘。
于是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两大山脉就像向彼此伸出手臂,在喀什的西侧紧紧拥抱在一起。
天山山脉与西昆仑山脉在塔里木盆地西侧紧紧相拥
水汽在这里聚集,发育出众多的河流与绿洲
图源:网络
正是天山与昆仑山的相聚,将塔里木盆地的西侧封闭起来,从而避免中亚的荒漠区与塔里盆地连成片,形成更大的沙漠。
不仅如此,两山相聚,恰好形成一个东西两端开口的双喇叭结构,有利于水汽聚集。在山地两侧,才有了费尔干纳盆地、瓦赫什谷地、阿赖山谷以及喀什绿洲、乌帕尔绿洲等荒漠区中的湿润区。
同样是沙漠,我们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有很大区别。撒哈拉沙漠腹地没有河流,几乎没有植物,也几乎没有动物,它更为死寂,更像生命的禁区。
而塔克拉玛干则不同,它有许多河流从南、北、西三个方向流向大漠腹地,沿河流两岸还生长胡扬和红柳,这些倔强的耐旱植物给荒漠带来生机和绿意,也成为荒漠中惊艳的风景。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流淌过的河流
图源:图虫创意
河流和绿洲的出现让这片荒漠变得完全不一样。这主要得益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盆地型荒漠,四周皆为高山环绕,雪山、极高山、冰川成为河流的发源,也成为河流不竭的水源,而撒哈拉却是一个高原型沙漠,中间高,四周低。
所以尽管地处大漠,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喀什仍然是幸运的,因为有雪山的滋养。塔里木盆南侧,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气势恢宏、雪峰如林,冰川分布面积达2596平方公里,成为荒漠中的湿岛,并且孕育出喀什的两条重要河流,喀什噶尔河和叶儿羌河。
公格尔九别冰川
摄影:向文军
源于帕米尔与天山支脉阿里山的喀什噶尔河由克孜勒苏河、盖孜河等七条河流组成,全长1200公里。流域各支流在下游平原区,被大量引用灌溉农田,形成著名的喀什噶尔绿洲,滋养了喀什、疏勒、疏附、英沙吉、伽师、巴楚等县。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的冰川融水,是塔里木河的四条主要河流之一,每年向塔里木河输水1.7亿立方米,灌溉出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等绿州,是喀什地区的第一大河流。
喀什噶尔河和叶儿羌河,象是两支从雪山伸出的臂膀,将喀什揽入怀中。这两条河流演绎着雪山、绿洲和大漠的永恒传奇。只要是河流流淌过的地方,便有生命盎然的绿色,多如繁星的牛羊和代代相传的文明。
河流把生命的延续留给了路过的树木、草根、牛羊以及每一个活着的生命,最后消失在瀚海。这种以命换命的豪爽符合这里的性格与特质。
河流的力量消失殆尽,塔克拉玛干的粗犷展现了出来。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把喀什的地貌整体概括为“两山夹一盆”,而南部的帕米尔高原似乎既不属两山,也不属一盆,它更像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帕米尔,史称“舂山”、“葱岭”、“波谜罗”,而最古老的记载中称为“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仿佛不周山的风水,直接影响着地球的安危。仿佛帕米尔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全球地貌的重组。这是否和它独特的“山结”有关呢?万山之祖,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帕米尔高原其实没有平阔的高原面,而是由多条山脉和山脉之间的宽谷、盆地组成。帕米尔被当成高原,极有可能与其名字有关。
“帕”在当地人的语言里,意为高寒而平坦之地,是对山川之间平原盆地的称谓。一个平原盆地,称为一“帕”。而“米尔”是高山的意思。所以“帕米尔”,可理解为:由若干个“平原盆地形成的高山”。帕米尔高原,拥有大大小小8个帕,其中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的全部和郎库里帕米尔的部分现属中国,其余属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吉尔吉斯坦。
中国境内属于东帕米尔,由一系列山脉和一系列河谷湖盆构成。
图源:网络
萨雷阔勒岭是解读、理解帕米尔高原的关键,它不仅分割东、西帕米尔,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是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水系)和喷赤河(阿姆河水系)的分水岭和河源区。
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高大山脉,使帕米尔成为现代冰川汇聚之地。尤其是我国境内的东帕米尔由一系统高山、极高山组成。
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峰海拔均在7000米以上,均成为冰川分布的中心。位于塔什库尔干和阿克陶交界处的慕士塔格峰,不仅是帕米尔高原现代冰川的分布中心,还是世界著名的登山滑雪圣地。
海拔7649米的公格尔峰银装素裹,是昆仑山的最高峰。
也是世界著名高峰之一。摄影/向文军
与雪山相对应的便是河谷。单之蔷先生曾将宽谷视为帕米尔有别于其他高原的独特之处,是深入理解帕米尔的关键。而萨雷阔勒岭与昆仑山之间,就发育着一条长约200公里,宽数公里,大体呈南北向展布的高原河谷,这就是塔什库尔干河谷。
这条河谷北起阿克陶的木吉乡,南至红其拉甫,一路雪山环绕、冰川蜿蜒、河溪纵横、湖泊密布,成了帕米尔的景观大道和美景富集地。
请横屏观看
塔什库尔干河谷中的湖泊
摄影/李忠东
萨里科尔是西方对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一带的旧称,意思是“黄金河谷”,大概范围应当就是指塔什库尔干谷地。这里汉代属西域蒲犁国,之后又在此建立朅盘陀国,唐时在此设立葱岭守促所,明代被叶尔羌国所征服。
但不管历史如何凌乱,这里作为葱岭要冲的地位始终亘古不变。做为中华文明连接古希腊文明、波期文明、印度文明的古老洲际大通道,塔什库尔干河谷留下了密集的古墓、古渠、古城堡、古驿站,它们不仅将跨越时代、地域、文明的历史连在一起,也将昔时的繁华盛景保留在这残亘断壁。
唐葱岭守捉故址——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图源:图虫创意
塔什库尔干河谷的上游有两条河流,一条是从兴都库什山流出的明铁盖河,河谷与瓦罕走廊相接,古丝绸路从这里经过。另一条是有死亡山谷之称的塔敦巴什河谷,我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口岸红其拉甫便位于此。到帕米尔的游客大多喜欢站在两国交界处的界碑前拍照留念,中巴公路也在这里结束了中国境内的行程。
中巴公路在这一段并没有沿着相对平坦的古丝绸之路而行,而是选择更为艰险的“死亡山谷”,这当然是因为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苏关系也剑拔弩张,若沿古道修筑,开阔的河谷极易受到攻击,因而中巴公路不得不从红其拉甫连绵不断的雪峰之间穿过。
而旁边那条曾经辉煌数千年,留下无数先辈足迹的古道反而被荒驰,只是偶尔转场的塔吉克牧人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塔什库尔干河谷之中的游牧民族
摄影/李忠东
在帕米尔我们发现,尽管这里地理体系完整,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人类进入的历史也十分久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影响力的民族和国家。
这也许和帕米尔独特的地理有关,貌似四通八达的河谷,却没有一条可以完整地穿越帕米尔,也无法通过这些河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帕米尔的一个点。八帕之间相互隔离,不同的族群各自独立发展,从塔里木盆地通往中亚的各个通道,仅仅只是通道,它们只是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喀什才交织在一起。
连接中亚与塔里木盆地的瓦罕走廊
图源:网络
从古至今,我们对新疆的印象都是西域、边疆。虽然早在西汉便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唐设毗沙都督府,更有著名的“安西四镇”,但这里始终是边远之地,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管治和影响也是时强时弱。
然而边疆和中心,从来都是相对的。对中原王朝也许是边疆,但对于欧亚大陆而言这里却是一个中心。可以说,正是中心与边疆,共同构成喀什地理的完整体系。
从地质的角度,南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单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交会,形成了帕米尔-西昆仑山北麓一西南天山南麓逆冲褶皱带,它们控制了喀什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分布。
喀什地区的地理格局和河流水系图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而从地理的角度,这里是众多山脉、高原、盆地的交汇转承之地,俨然万山之祖,群山中心。
杏花春雨是我们对江南的固有印象,有趣的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塔什库尔干县东侧的库科西鲁格乡杏花开满塔吉克族的房前屋后。“山下杏花山上雪”,俨然江南的杏花村。沙漠翰海与雪山绿洲,塞北秋风与杏花春雨竟然毫无违和地统一在了喀什这片土地。
请横屏观看
喀什地区——雪山下的绿洲杏花。
摄影/李忠东
从文化的角度,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皆通过这里交流融合。历史上曾经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摩尼教等不同宗教都曾影响这里。
桑与棉代表着两种不同文明,来自东方的桑蚕丝绵,来自南亚、中亚的棉花织品,亦成为彼此的舶来品。“中国制造”和“粟特制造”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
喀什地区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境内的莫尔佛塔遗址
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摄影/向文军
从地缘的角度,这里处于西亚、中亚、南亚、东亚的交汇点,丝绸之路的南北道在此交汇,塔莎古道、乔戈里古道、瓦罕走廊均从这里经过。
这里历来是中原以及西域诸国必争的战略要地,胜可觊觎中原,败可向西退守。突厥、回纥、契丹、蒙古……那些北方部落、中原逐鹿的失意者,都曾将部族的希望托付给这方水草。
大唐王朝、蒙古帝国、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也都曾经驰骋在这片土地,大国之间的激烈碰撞既改变着这里的发展进程,也给这里的文明带来特殊的印记。
从19世纪开始,已经具有现代地理意识的西方人开始关注这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预言,谁控制中亚在内的亚欧大陆枢纽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
受麦金德的影响,满脑子扩张思维的探险家、战略家、野心家从四面八方进入这里收集情报,勘测地形。喀什及身后的帕米尔,成为英国和俄国等西方列强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1882年,俄国便在喀什设立领事馆。1908年,英国也将新疆唯一的领事馆设在喀什,领事馆漂亮的小花园被称为秦尼巴克花园,意为“中国花园”。总领事马继业年轻貌美的妻子在这里生活了17年,并写下《一个外交官夫人对喀什噶尔的回忆》这本畅销书。
英、俄两国纷纷在喀什设立领事馆,当然不仅为了方便本国商人,更不是为了今后的浪漫回忆。他们都各自代表着背后的帝国,而他们争夺的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位于喀什市色满路337号的1890年原沙俄驻喀什领事馆。
图源/网络
早在17、18世纪的清朝中叶,喀什便经过几次扩建成为“房屋稠密、街衢纵横、规模宏大、气象雄伟”的西域大都市,其规模甚至超过当时的迪化(乌鲁木齐),居全疆之冠。
如今老街区仍基本维持着16世纪形成的格局,28条主要街巷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文化特色的迷宫城市街区。
喀什老城区全景。
摄影/向文军
这里不仅文化、建筑古老,历来是商贸中心。丝绸之路在塔里木盆地东缘兵分南北两路,绕过塔里木盆地,在喀什汇合,然后越葱岭进入帕米尔高原,通往印度、伊朗等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彼时“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来自中亚的香料与食材与面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美食。 摄影/向文军
来自西方的皮货、药材、香料、珍宝等,来自东方的织锦、瓷器、金银器等,在这里“街衢交互,廛市纠纷”,十分热闹。其中波斯的孜然(安息茴香)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它与烤羊肉的混合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让新疆的美食顿时有了灵魂。
清末民初,这里便设有电信局、通商局、银元局。据当时生活于此的外国人或外国探险家描绘,当时欧洲的商品在喀什十分常见和流行,欧洲的服饰需求量十分惊人,而且白色餐布和西洋餐具也出现在传统的伊斯兰餐厅。
英国人镜头下的清末喀什商队
图源/网络
喀什的货币也是五花八门,中、俄、印度的货币都在流通使用。当时的喀什,算得上是一个边陲国际都市。
如今,喀什作为我国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凭借“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山阻挡暖湿气流,既让这里干旱少雨,但也成为众多河流的源头;荒漠与绿洲如探戈,形影相随,此消彼长;帕米尔既是阻隔又是通道;雪山的极寒与沙漠的极热;既是远离海洋的边疆又是欧亚大陆的中心;繁华与现代,贫苦与传统……
貌似相互矛盾的词组在这里都达成了妥协,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喀什。
喀什古城
摄影/向文军
本文部分文字刊发于《中国国家地理-喀什专辑》,有删增
摄影作者:向文军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常见过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报等媒体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撰文|李忠东
摄影|李忠东
编辑|李馨宇
部分图源|图虫创意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