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河源,早晚寒风起,日间阳光温和。走进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宽敞干净的乡间村道、灿烂绽放的幸福笑脸,处处透着勃勃生机。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乡村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在开展对口帮扶协作中,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以下简称深河指挥部)如何立足深河两地资源优势最大程度保护传承乡土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潜力,推动“百千万工程”纵深发展?11月22日上午,“山海相邀 深河情深”全国主流媒体河源调研活动不断深入,媒体记者们前往活动第八站——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探究深河指挥部助力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做法。
擦亮文化新名片
古村焕发新活力
走进水背村,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家家庭院内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户户庭院外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行至不远处,一座特色鲜明的王阳明文化研学馆正紧锣密鼓地修缮中。媒体记者们在水背村详细了解该村突出“千年古村”“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实地走访了休闲长廊、阳明广场、沿河步道、荷花观赏栈道、古榕树广场等,感受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之下全村的变化。
大坝镇水背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明朝巡检司旧址坐落其中。水背村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先秦遗址16处、古村落群8处,拥有近现代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阳明纸和阳明纸伞等传统习俗技艺,先后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称号,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素有“千年水背阳明客乡”之美誉。
水背村党支部书记陈冬介绍,王阳明文化研学馆选址在“乡府”的龙聚围,是一座坐北向南的府第式建筑,三堂两横布局的院子。研学馆建设面积达 3100平方米,投资约 580万元,馆内将展示阳明事迹以及其在和平(水背)巡检司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世人了解王阳明以及和平建县历史提供窗口,同时也为传承阳明文化的研学游学、文史考察和乡村旅游等提供场所。此外,馆内还将集中展示剪纸、陶瓷、和平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圳驻大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亚国介绍,为打造对口帮扶协作典型和亮点,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深河指挥部于2023年先后支持资金用于完善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据悉,2021年,水背村被评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被纳入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建设。目前,结合培育工作,水背村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景区内阳明文化研学馆、巡检司修复、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农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激活内动力
在水背村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工人们将采摘的百香果倒入数字化机器分选以达到去劣存优效果,之后色泽鲜艳、窝底完整、表皮光滑、个头均匀的果子被装箱后销往全国各地。
在媒体记者采访过程中,张亚国介绍,帮扶水背村推动阳明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同时,工作队也积极推动当地农业产业与旅游相融合,吸引了广东古树缘生态农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水背村,投资打造了集30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园、花海观光、水果采摘、亲子游玩等于一体的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水背村村干部陈俊杰介绍,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流转闲置土地发展以百香果种植为主导,融合农业生产、特色餐饮、休闲观光、亲子游乐等多种业态,建设集观光花海、农事体验、水果采摘、儿童游乐、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该基地也是和平县“六个十万亩”产业建设的十万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
据介绍,“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总投资650万元,其中水背村产业资金投入150万元,以年8%固定分红和按每亩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及水库租金收益,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约20万元。同时解决附近农民稳定就业35人,种植期、除草期、采摘期解决6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固定工月收入3000多元,临时工每人每天100至150元。此外,通过示范带动效应,项目还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百香果。
广东古树缘生态农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葛小毛表示,目前基地可以年产黄金百香果约680吨,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公司年营业收入约2500万元,其中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年营业收入约1200万元。
据悉,深河指挥部大力推进水背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挖掘传播优秀的阳明文化,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帮助当地挖掘特色优势,在水背村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拓宽经营项目,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推动富民兴村。
如今,水背村的村集体经济不仅得到了提升,村里的文旅项目更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点。截至2024年9月底,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8万元,预计2024年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来源:羊城晚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