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叫停!这些新大学,突然不建了

2024-11-25 14:37·毒sir财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校异地办学大清理,动真格啦?!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中心”注销的消息,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北航青岛校区的命运并非个例。

近年来,全国已有数十个跨省异地办学项目被叫停或不批复,高校异地扩张之路被踩下了“急刹车”。

从最初的鼓励、兴盛,再到如今的严控,异地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被视为异地办学标杆的北航青岛科教新城项目,从布局到终结,历时近8年。

201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共建协议,项目正式启动。

整个项目规划庞大,总面积超一万亩,除了北航青岛校区,还有一个科技园区,预计在校生规模将达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旨在打造集教学、科研、产业为一体的项目,原本被寄予厚望,帮助地方和北航实现双赢。

起初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2017年到2021年,实现了从征集设计方案到多个建筑主体封顶的完成。

本以为离项目竣工不远了,然而,未曾料到的是,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却遭遇了政策风险和现实挑战。

2022年,项目突然传出停工消息,2023年底,有关部门在媒体上表示拟解除相关协议,直至今年彻底按下“终止键”。

项目终止后,一个主要问题是已经投入的巨额资源怎么办?难道就白白让这些人力、物力、财力变成沉没成本吗?

对此,青岛有关部门表示,会与北航积极探讨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转化和再利用,以求避免更多的浪费。

受政策调整影响,早年拼命引进高校的青岛、深圳、苏州等城市,近年都遭遇了高校引进“滑铁卢”。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建立的高校异地校区,虽然不能撤销,但也进行了调整更名,重新布局。

比如,哈工大青岛校区更名为“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更名为“太仓智汇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一流大学曾集中在东北和中西部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而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对于急需高素质人才的沿海发达城市来说,优质高效的缺失成了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1980年代初,国家为了满足地方政府对于优质高等院校的渴求,鼓励老牌实力院校设立分校,自此异地办学面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才真正带动了异地校区建设的热潮,在此之后更是步入了“快车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了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从区域分布看,东部沿海省市是最大受益者。

然而,随着部分高校的盲目扩张,欠发达地区被虹吸走了大量的人才和生源,一些985高校东部分校的录取分甚至远超本部。

这摊薄了中西部地市的既有资源,不利于长远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另外,过度追求异地办学,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下降,这不仅会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品牌,更难以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对此,国家适时收紧政策,从2017年起,教育部就针对高校异地办学出台了“审慎决策”的政策文件。

而到2021,教育部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示:对于高校异地办学“划红线”,原则上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国家对高校资源布局的一次全方位反思:异地办学不能走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要深思熟虑,以达到最终回归教育本质的目的。

狂飙了20年的大学异地办学热,确实也到了该冷静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全国高教资源分布仍然不均衡,有些人口大省、高考大省,优质高教资源十分匮乏。

曾有专家指出,跨省异地办学的禁令是针对一个阶段内过热、无序的状态,才作出的政策调整。

从长远看,异地办学不应一刀切。

对各城市来说,引进的高校研究院应有利于自己的重点产业发展,让高校科研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进相融,这也是城市提升产业创新水平的必要之举。

以青岛为例,自身海洋经济优势突出,已汇集一批海洋领域科研院所。在此基础上,青岛进一步落实的海洋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已为其引进一批相关产业项目。

对于异地办学已形成品牌效应的,要积极推动分校与校本部的剥离,逐渐划转属地,交付给办学所在地接管。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省内统筹调配高校资源来实现均衡发展。

以广东为例,广东的省内异地分校,几乎都来自广州。

作为省会城市,广州聚集了全省的绝大多数的双一流高校,有义务、有能力扶持兄弟地市。

一个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就打造了17个整建制学院,带动上千名教师、数万名大学生向其转移,有力弥补了深圳人才不足的尴尬。

总体来看,全国高校正站在一个从“重增量”向“优存量”的重大转变。

面对时代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高校应积极转变发展策略,从过去侧重外延扩张的路径,逐步向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转换。

而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命,才是高校的长远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