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

以文化养城,以文化润心

千年古都西安的“城市之音”

合奏起万千气象,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久弥新

鼓乐传千年

艺术为骨,铸千年颂唱,文化为魂,谱万世传承。

午后的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大气磅礴的宫廷乐令观众如痴如醉。而这当中的阵阵鼓声,更像是时光的回响,从盛唐循音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大唐宫廷燕乐演出名为《鼓》,每天都在景区上演,节假日时更是一票难求。该演出依托西安市目前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以传承赓续的内核及创新发展的姿态呈现于万千游客眼前,收获了无数惊奇和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鼓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至今仍然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及演奏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著名的乐社之一,古称敬禄仓东仓鼓乐社,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特征,被称为“无形的中国音乐史”。2006年,东仓鼓乐社入驻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至今已演出数千场次。从一开始单纯的演奏,到2021年融入歌舞的唐代宫廷燕乐《鼓》演出,再到如今融合数字科技的全新演出,西安鼓乐的表演形式以亘古不变的初心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又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直播中的东仓鼓乐

借助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近年来,东仓鼓乐社逐渐打开知名度,更登上了《非遗里的中国》、2024年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等全世界华人瞩目的舞台。在坚持“非遗+”“+非遗”的同时,《鼓》还于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老的西安鼓乐,也正以历史为根本、传承为宗旨、演绎为手段,跳脱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亿万观众听到了西安古老非遗的“声音”。

“声声不息”

秦腔震天吼

万物有所“声”,而独知守其根。

秦腔,吼出八百里秦川的豪迈气势,成为世代承袭的秦人心声,凝聚起了秦人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秦腔艺术更加深入西安人的日常生活,演绎出一幕幕群众喜闻乐见的时代“新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浩杰的朋友圈

正在西安某高校读大三的“00后”潘浩杰,是小布在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采访中结识的一名“戏痴”。这些年来,潘浩杰的朋友圈不断更新着自己在西安看戏、听戏、学戏的课余生活,他眼里的这座城是“走哪都有秦音,走哪都能吼一嗓子秦腔”。

过去一年,潘浩杰就在西安的剧社或剧院里看了将近20场戏,这还不包括他在校园、公园等各类活动空间、公共场所中看到的秦腔表演。而在他加入的学生戏迷微信群里,已经有近500人,“大家年纪相仿,都是秦腔的‘粉丝’,经常在群里分享着西安各处的秦腔演出信息,也会互相学戏、评戏、唱戏,氛围非常好。”潘浩杰告诉小布。

在潘浩杰看来,爱秦腔的西安年轻人远比大家想象的多,“这源于传统的积淀,更是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发扬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戏曲进社区”等新形式,成为西安各个年龄段群众接触、了解、热爱秦腔的“窗口”。

义务教育校园中,有鉴赏体验、专家指导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高等学府里,戏曲选修课、秦腔社团等课程活动把年轻戏迷聚集在一起;十里八乡内,惠民演出、戏迷大讲堂等演艺形式把名角名家、精品剧目带到“乡村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根植于群众当中的秦腔,正让这一中国古老的大型剧种,以新时代的“频率”,继续演绎出绵长的生命力。

喜乐盈耳

曲艺焕新“声”

曲艺争工巧,传承有新“声”。

今年4月,第二届西安相声节成功举办。活动期间,包括国家院团、文工团以及民营曲艺团的54家演出单位,共百余位演员同台献艺,使西安相声再度站到全国的聚光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得益于陕西曲艺的深厚基础,近年来,西安相声新人辈出,曲艺小剧场发展繁盛。遍地开花的相声园子和再次崛起的西安相声人,正将传统与创新结合,把欢乐以新的形式带进千家万户。

和许多西安人一样,“去现场听相声”是家住北郊的市民翟翔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西安的相声会馆都很接地气,票价也不高,很多原创作品取材于生活,并且用方言演绎,让人倍感亲切。”现在,如果有外地的朋友到西安旅游,翟翔也会邀请他们去曲艺小剧场感受地地道道的长安文化。

如翟翔的感受一样,曲艺来源于民间,更易于深入基层,扎根百姓,也更接地气,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西安相声人在发扬曲艺传统的同时,对相声形式、节目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并“植入”许多西安地方文化,使“陕派相声”声名远播,更在全国相声商演市场中势头强劲。青曲社、天禧苑、相声新势力、西安珍友社等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吸引了更多人前去“打卡”体验“笑果”。

而从西安原创相声《南腔北调》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为陕西曲艺实现“零的突破”至今十年时间里,已有多位西安相声演员相继抱得该荣誉。另有很多年轻相声人将西安故事融入创作,在全国各类曲艺大赛当中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当有着百年传统的相声文化被注入“古都基因”,西安相声正在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结合点,焕发出“新声”与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与创新融合

复古与潮流共鸣

西安的“城市声音”

正是在传统文化的“DNA”中

延绵回响,声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