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晋阳桥东的太原市政应急保障基地。杨 斌 摄

晋阳桥西,桥下的荒僻之地,经过一年多的统筹谋划、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一栋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装修简约、环境友好的浅黄色建筑呈现在眼前——这便是新落成的一处太原市应急保障基地。这样的应急保障基地,全市目前规划建设了4处。

“城市孤岛”之惑

桥下空间,指城市桥梁垂直投影面下除水面、铁路和道路以外的空间及场地。狭长、灰暗、压抑的空间特性,让桥下空间长期被人们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甚至成为“城市孤岛”。市市政建管中心桥梁管理所副所长尹程宏介绍,该所管理的市政桥梁有300多座,市内主干道高架桥以及跨汾桥,成为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重点。

这些“灰色空间”能否利用起来?如何科学利用?如何服务于城市建设管理和市民生活?为摸清“家底”,去年8月份开始,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启动市区13座跨汾河大桥、81处环线路、快速路高架桥桥下空间的摸底调查。经筛选,初步具备利用价值的有47处。

同时发现,不少桥下空间存在私搭乱建、非法圈占等问题。在尹程宏看来,除了影响市容、藏污纳垢,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养护部门不易观测到桥梁的结构性病害。对于发现的问题,市市政建管中心桥梁管理所联合市政设施管理所,现场发放告知书,要求各单位在收到告知书5日内自行腾退桥下空间或提供相关审批手续;逾期未提供审批手续或不腾退场地的,将会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进行整治。

向“美化活化”转型

近年来,太原城市道路、公路兴建了大量高架桥,随之也形成了数量惊人的桥下空间。不过,太原桥下空间利用,更多考虑的是停车等使用功能,存在利用低效、行人可达性不足、与城市环境不协调、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桥上光鲜亮丽,车水马龙,而桥下空间被城市遗忘,现在已到了破题的时间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政设计人员认为。太原市政应急保障基地的想法应声落地:适应市政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基地力求实现四大功能——车辆物资的存储基地、职工实操实训基地、道路文化历史教育基地、智慧养护管理基地。

分别位于摄乐桥西、晋阳桥西、晋阳桥东、迎宾桥西的4个市政应急保障基地,开始弥补太原桥下空间在功能、色彩、基础服务等方面的不足:道桥养护保障服务半径大为缩小,形成15分钟保障服务圈;基地“见缝插绿”增加绿色植被面积,改善城市桥下灰白色调;晋阳桥东基地配建的智慧道路养护展示馆,摄乐桥西基地配建的市政桥梁研学基地,弥补了城市展览类别空白……市政应急保障基地的落成,拉开太原桥下空间向“美化活化”转型的序幕,冷硬的钢筋水泥丛林,开始点染出五彩缤纷的生命气息。

为保护桥梁基础,基地采用轻型屋面顶设计,减少基础的开挖深度;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空气源热泵解决基地冬季采暖问题。甚至狭小逼仄的桥下空间,也因为千余平方米市政桥梁研学基地的建成,变得开阔亮堂起来。

打造更多“金边银角”

上海在桥下空间改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发起“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之“激活桥下空间”的活动,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桥下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迷你乐园、体育馆、美术馆等——桥下空间这一“城市边角”,陆续转变成为织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金边银角”。去年8月,我市代表团赴上海调研城市管理工作时,专程考察了桥下空间利用和路桥保障基地建设。有分析认为,市政应急保障基地的落成,预示着太原将借鉴桥下空间利用的“上海模式”,推动更多应用场景落地生根。

在智慧道路养护展示馆,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太原从阡陌土路到立体交通的发展历程,展示太原不断演进的道路文化,让人近距离触摸到城市跳动的脉搏,见证太原的沧桑巨变;在市政桥梁研学基地,由一家专业机构设计的展览框架已搭建完成,正在优化展示内容和展陈形式,将来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太原桥梁发展史,也能研学到桥梁病害处置和养护知识,建设设计方将力求把专业性、科普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

影响城市环境、阻隔城市交流的失落空间,也能蝶变为城市的“金边银角”——根据桥梁下城市功能规划、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等效益,按照公益类、体育类、休闲类、绿化类、停车类等不同功能,依托桥下空间,完全可以实现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城市不仅需要大会客厅,也需要小而美的温馨空间。假以时日,桥下空间或将成为太原城市更新中的亮点。记者 任晓明 通讯员 晓 兵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