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仙智
【光明论坛】
发布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科创企业投资项目签约,公布首批校内场景验证项目……近日,同济大学举办“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大会,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引发不小的关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我国在芯片制造、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领域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在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广大高校要紧盯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大局,坚持边教学、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加强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加速产出和转化,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动能。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就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也强调,加快构建高校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最大程度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落地和实施,推进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提升科技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有力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
当前,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演进的时代浪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需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浪潮,聚焦科技前沿难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密切跟踪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更好地统筹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形成目标导向相一致、政策制度相衔接、创新链条相贯通、资源配置相关联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创新格局。在智力聚合上,把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成起来,协同赋能高校高水平科技创新。
近年来,各地高校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并主导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颇丰。比如,西安邮电大学高度重视实践型与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学与实习就业模式,加大对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数字艺术领域课题的联合攻关力度,构建产学研闭环发展体系,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消费者可触可感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广大高校积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此,才能为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
未来,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产教融合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探索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协同的科研模式,提升科技攻关效能,增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根据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开设跨学科类课程、实践课程,强化跨学科学习与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进而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转化积极性,提升师生的科技素养,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找准健全“三全育人”培养体系的落脚点,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全面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作者:张仙智,系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