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南京马拉松,武汉大众跑者熊娟在5公里补给处遇到“意外”,被从外道横穿来的一位跑者撞倒,鼻子、膝盖等多处受伤,带着伤跑的熊娟最终以2:47完赛。不过在赛后,不想占用公共资源的熊娟并没有接受采访,陪她完赛的其中一位跑者也表示,在跑的过程中已经简单做过一些处理,并无大碍。

无独有偶,今年厦马曾担任3:15官方配速员的跑者看到熊娟的遭遇时表示,自己在厦马这样被人绊倒了两次,一身伤,在床上养了15天。

马拉松赛道上不仅有PB或跑崩的经历,更有这些小概率受伤、意外的情况。被横穿赛道的跑者干扰,成为越来越多跑马的人在赛道上并不愉快的经历。

不管是为了冲成绩,还是其他目的,对跑道上的跑友带来干扰的行为,在接下来的赛事中可以进行有效规避么?跑者又该做哪些自我保护?

01.

竞争激烈背景下的冲撞

中国马拉松的竞争环境较之20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时,全国仅有的零星几项的马拉松比赛的问题是赛事担心报不满人数,想着法子让有跑步习惯的人报名。

20年前开始跑步的资深跑者王乐回忆,他当年参加北马及一些比赛时,完全没当下这么竞争激烈的氛围,大家不管是进水站还是补给站,都相对有序,因为大家对成绩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的意识。王乐翻出2011年上马成绩单,跑出3:04的他可以排进赛事百位左右。

如今,多数马拉松赛事在赛后第一时间会对外公布破三跑者的数量,比如今年的衡水湖马拉松破三人数为1554人,北马破三3004人,南马破三2208人。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中国大众跑者对自我成绩的不断追逐和挑战。

过于竞争化的环境背后,彰显的是跑者显而易见的执念。那些对成绩有非常明确追求的跑者在赛道上,把进取心和好胜心发挥到极致,他们在乎每分每秒,包括进水站,拿补给的时候。

于是,水站和补给站,就成为一些跑者“横冲直撞”的聚集地、事故多发地。当选手补水完毕扔掉纸杯后,剩余没喝完的水被泼在地上,导致地面湿滑,这也增加了冲撞后摔倒的意外风险。

一位江苏的跑者形容他每次看到马拉松补给点的状况时说,马拉松到补水点时很多人不减速,横冲乱撞,很恐怖,自己只能躲来躲去。当然,他指的更多的是对成绩有追求的竞速跑者。仅以安全完赛为目标的跑者不会有这么惨烈的竞争。PB为310的跑者王野也说,每次比赛进水站,选手们跟打仗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相对拥挤的水站,高速奔跑的选手们急行进站,相互争抢桌面上的水杯,发生一些肢体接触,意外在所难免。毕竟,竞技体育的世界,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是每位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该具备的素质和格局。

对此,首都媒体跑团的跑者丁丁觉得,世界不是真空,补给站人多,进进出出有难免磕碰甚至摔倒,可能无法避免。哪怕是场地赛,为了一个好的位置,高水平运动员之间也常出现肢体接触。有故意犯规,更多是竞技行为,带伤前行也是体育竞赛里的一部分。

丁丁说,他曾有类似“洁癖”,特别是在操场跑步训练的时候,觉得有的人占据内道就很烦,就喊人家让一让,曾经也加入过类似的声讨。但世界是多元的,操场是大家的,人家也在锻炼,我们个别人,只不过相对而言稍微快一点,就理直气壮喊人让道?这是鄙视链的异化,是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是自以为是的心理作祟。后来他想,马拉松赛道特别是出发的时候,拥挤程度比操场上散步的人多多了,也严重多了,不也没辙么?不也只能钻来钻去么?凭什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当实战演练好了。那以后,他的心态平和多了。

赛事人杨拉松表示,马拉松赛道的裁判会更多关注第一方阵的特邀选手,如果有恶意推搡、冲撞等行为会有判罚。但大众选手在比赛中这种被横穿撞倒的事件,没有足够及时的证据,他们是很难做出判罚。

王乐觉得,站在自我保护的角度,社会文明是礼让弱者,大家相互让一下会更好。如果站在3小时内选手想创造好成绩的角度,竞技体育的竞争属性就更强,那每个人都要深刻了解竞技属性的残酷和激烈,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导向,没有绝对的正义。

马拉松赛事既有高水平选手的竞技属性,又兼顾全民参与的普遍性。每位跑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也铸造了舆论的对立和争执。

02.

赛事与跑者文化并非等比例增长

对大众参与者而言,每个人的跑马“诉求”不完全相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马拉松赛的竞技属性。

当下,“横穿赛道”有了另一类人群的加入。他们不为成绩,为照片。这类人群的出现,让“横穿赛道”有了更多元化的呈现,也让很多相对遵守马拉松参赛规矩的参赛跑者积压了不少情绪。

王乐讲他在大鹏马拉松赛道看到的一个画面,一位跑者看到赛道对面的摄影点位后,立刻变速横穿赛道,站立在摄影机位前,让摄影师多帮他拍几张。直到后来摄影师都跟对方再三表达说,可以了,拍够了,给别人一些机会后,对方才作罢离开继续前行。

跑者JOE回忆自己站上今年北马赛道的经历时说道,横穿赛道的跑友一开跑时就特别多,他们看到赛道另一旁的摄影师后立刻横穿变道,素质高的跑者会做一个手势或扭头时跟后面的跑者说一声,但不尽所有。

跑者王然也讲,在今年的厦马,他的一位朋友在10公里左右时被横穿赛道、抢镜头的选手撞倒,当时血流不止,最后仍坚持完赛。

对大众在马拉松比赛中日益增长的拍摄需求的满足,跑过六大满贯和国内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中国体育报》高级记者谭杰提出他的畅想,赛事可以考虑把官方摄影台和摄影人尽可能多地安排在赛事的后半程或者最后,当大家都相对跑开,人群不那么密集时,看看造成横穿赛道的现象能否有效减少。

一位马拉松赛事公司的南磊说道,“我们现在一年比赛有几百场,马拉松赛事高速发展,但我们跑步文化的推进和赛事并不是同比例增长。也就是说,赛事运营发展速度很快,但普通大众对马拉松赛事的理解和跑步礼仪的遵守并不成正比,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03.

对水站和摄影位置的科学改进

如何防范赛道上恶意横穿的跑者,让更多跑者在带有多元化跑步想法的同时,为中国马拉松营造一个更和谐、友善的跑马环境?当遇到横穿赛道的选手,在他/她完全没做出任何提示时,跑者能有效进行自我保护吗?

一位有十余年跑步经验的跑者甄言表示,从跑者角度要学会自我保护。有人横穿来的时候,首先要警觉用手去推他,而不是躲。比如你在正常开车行驶的状态下,有车横穿或加塞儿,躲的风险可能更大,正常行为一个是刹车。

陈实近些年来对中国马拉松进行了深入的行业观察。他认为,对赛事方而言,如果很多横穿赛道的事件发生在水站,说明我们的水站设计和国外一些成熟赛事相比在细节上还有差距,还有改进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举例说道,“比如密度、间距、指示牌的可见性都会对选手进站带来影响。举个例子,水站在赛道的一拐弯时就设置,或者在丈量最短行进路线的另一侧,那运动员过来时可能要大面积斜向穿插,大概率会发生碰撞。”

谭杰对“水站”的设计表发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大家愿意进水站,很多是因为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水,后面的水站有多长。所以赛事方要做很明显提醒,比如后面还有十张或五张桌子有水站之类的。而且水站的旗子越往后应该越高越醒目。”

谭杰以跑过的波马为例指出,其实波马也有很窄的赛道,但它的水站左右都有,这样保证选手离哪里近就去哪里,尽量避免横穿。而且谭杰观察到,波士顿和芝加哥的志愿者会站在水站的桌子外边拿着水杯给选手递水,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这样的递水高度更适合选手拿水,而且可以避免选手横切到桌子前面。毕竟,有时选手们扔掉从桌子上拿到的瓶水时,会容易造成后面选手的崴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马赛道上志愿者的递水方式

作为中国马拉松领域的专家,同为跑者的易剑东教授提出,以后马拉松赛事组委会要在承诺书或跑者须知等文件中,有非常明显的字眼告知跑者文明比赛,请勿横穿赛道,甚至还可以提前预警——如果恶意横穿、造成恶劣情况视情况追加处罚。

前些天,苏州吴中一场马拉松的赛道上,一对薅了很多赛事提供的能量胶的夫妻在互联网被无数平台聚焦,最后推动赛事方的文体旅游局从“不处罚”到“或对其造成禁赛处罚”的转变。

包括前些天,济南马拉松、西安马拉松组委会相继出台一些对违规选手终身禁赛的处罚。但其实,所谓的单场赛事的“终身禁赛”无法对选手真正起到强力的约束作用,因为他们还可以选择参加别的赛事。

这时可能需要更田协发挥其更大的监管职责。

04.

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真正手段

如今的中国马拉松的发展站在一个历史分水岭上,站在向前看的角度,马拉松赛事被赋予了希望和带动更多大众参与其中的价值,那“礼让”也应该是赛事传播主导的一个方向。

对比如恶意横穿赛道,如果对正常跑步的选手造成实质性伤害,选手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上海资深律师张卿表示,现在大多数人更多选择在互联网上表达情绪,导致舆论环境比较差。所有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要有自甘风险原则,知道参与文体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冲撞是由于意外或非故意的行为导致,被冲撞的选手可能无法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冲撞者因过错导致其他选手受伤或财产损失,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比马拉松赛道更具危险性的滑雪行业,在每年雪季都有雪道发生碰撞造成人员重伤甚至死亡的案例。马拉松赛道也一样,如果冲撞行为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受害选手有权要求冲撞者赔偿相应的损失。

“跑者的文化和礼仪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毕竟我们的跑步文化和礼仪知识没有到深入人心的那一步,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久。”这是赛事人南磊的感慨。毕竟在中国,马拉松项目就算经历了过去十年相对高速的发展,但它并不像乒羽等传统优势项目在国内有非常庞大的参与基础。

王乐认为,不管是恶意横穿赛道还是跑道上其他一些行为,从赛事角度都无法实现过细管理。更多要靠选手自觉,提升跑步礼仪知识,这也是跑者文化演进的过程,过程注定漫长,但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国外马拉松赛事中,选手遇到想超越对方,大多数人会喊一句“on your left”,尽量从其左侧超越。

随着马拉松文化的深入、礼仪的传播,希望我们的跑者,能在赛道少一些这种横穿。那些非要横穿赛道的人,起码能大声提前喊一句:借过。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主笔:默默

特约编辑:Shtchbnshbsh

设计:viuviu

图片: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