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竹子
首图|胡澍 摄
2024年5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踏上G219国道,开启了一场影像人文之旅。站在这条全中国里程最长、自然和人文资源最丰沛的国道上,她追寻宏伟史诗的踪迹、探索文化传承的脉络,并用最当下的直播、短视频等技术记录,让它们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观众。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我们如何记录传统文化的新生?在蒙曼眼中,文化传播的内核,或许在本质上和教育的内核一样——用一棵树去摇撼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去震撼另一颗心。如今,每个人都具备记录和传播人文影像的能力,在生活的附近看见文化的新生,正成为当下的常态。
人文影像,记录传承与新生
今年,新华社“中国之美”与vivo 联合发起的“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再度出发,携手摄影师通过 vivo 手机为不同城市进行影像记录。看到这些照片,文化学者蒙曼感叹感受到人文影像的力量——这些作品既记录着历史的传承,也见证了文化的新生。“文化因人而兴,人因文化而幸”,正是这些照片中鲜活而具体的人物,构筑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在这些鲜活的人文影像中,历史不再是躺在书中的枯燥文字,而是在你我身边、并不遥远的故事——纪实摄影师傅拥军前往杭州的断桥,记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在这座浪漫地标上发生的故事;摄影师陈锦进入成都茶馆,记录了一系列反映市井风情和百态人生的茶馆江湖群像;从首席中提琴手转型摄影师的姜健,把镜头对准一生投身“声音雕刻”的农民制琴师,让世界看见确山提琴工匠精神;摄影师陈成用镜头定格幕后的川剧人生,让300年蜀戏传奇光影演绎中生生不息;摄影师邢海波则前往武安探寻千年傩戏神秘面具背后的精彩,谱写“戏剧活化石”的影像史诗。
摄影师王伟用影像记录了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温克人的肖像,以及年轻一代的面孔,记录下这个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的今与昔,作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在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镜头里,摄影师捕捉着人与和文化的交互瞬间。
在摄影师傅拥军看来,摄影更重要的,不是拍眼睛看到的东西,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拍出背后的文化——他从2001年便开始到杭州拍断桥,坚持拍摄20余年,记录因白蛇传与断桥结缘的各色人物故事:cos许仙与白娘子的游客、新中式婚礼断桥旅拍......
“拍断桥,并不只是因为这座桥长得有多漂亮。它背后有着传奇的民间传说与典故,当人们去追寻典故、感受意境的时候,也就与过去的时空开启了对话。”
正是当代人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让古老的爱情传说焕发新生,也让历史不断以新的方式延续。
从精英到大众:历史由具体的人构筑
如果说过去的人文影像更多是指向专业作品,那么在手机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曾经“小众、专业、精英”的拍摄正被打破,每个人都开始掌握记录人文影像的主动性。
正如学者蒙曼所说,现代移动影像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手机移动影像的发展,对于传播和记录传统文化来说,作用是空前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它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有人都可以变成目击者、参与者和传播者,这是这个时代的丰厚馈赠。”
在手机摄影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越来越多人正参与到记录和传承文化的行列中来。他们更沉浸地身处第一现场,甚至衍生出全新的文化:
摄影师陈锦镜头下的成都茶馆,是迄今经历30年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公共空间。在他的观察中,茶馆如今正在不断迎来年轻的面孔——随着“中式潮流”的复兴,喝“盖碗儿”的不乏衣着时尚的年轻人,茶铺作为本土文化的一个符号,彰显出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特色。“年轻人正在被传统茶馆文化吸引,新与老之间由此展开一种传承、一种对接。”
哪怕年轻人最初只是想进入茶馆拍照打卡,进行一次传统文化体验,但她们自发的摄影动作和体验,却已不经意间构成了一股“新中式潮流”,而她们用镜头记录下看似寻常的一个瞬间,也许就是新历史和文化诞生的时刻。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通过全新的影像技术,尝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让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重焕生机——
泉州南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贵产名录,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在线下的舞台剧场表演,传播范围和力度始终有限。
青年摄影师燕子前往泉州的南音世家,跟拍第五代南音传承人——她用手机影像表现南音的韵律柔美、和现代乐队一起演奏传统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南音,让一向只存在于舞台剧场的南音,跨越万水千山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正如蒙曼的观点,人文影像在这几十年来的的变迁,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站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不要小看了自己,你就是那个人”。
中国故事影像力,让文化焕发生机
几十年来,人文影像之所以能走进专业创作者和大众爱好者的视野,自然离不开移动影像领域的助力。
在影像技术上,vivo始终注重技术的创新性与用户体验的融合,最新上市的vivo X200系列核心发力长焦赛道,不仅让用户在远距离拍摄风光时游刃有余,更能在拍摄人像时捕捉到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推动了移动影像技术的革新。
但vivo的愿景远不止于此。通过持续深耕影像能力,vivo还希望构建起科技与人文正向循环的良性生态,让更多人享受到影像的乐趣——
近年来,vivo在人文影像实践上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通过一系列人文影像实践活动,构筑了丰硕的影像文化生态,激发大众随心创作的灵感与热忱,并持续为社会文化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注入活力。
2022年,新华社“中国之美”联合vivo,关注当下生活,呈现不同视角下的中国之美;2023年起,双方共同开启了“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立足影像“关注当下、记录真实”初心,聚焦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年初,“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携手“中国之美”特约摄影师,深入全国各地、寻访千行百业,从个体到群像,盘点、记录年度中国面孔。
今年,这些来自“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分别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人物与场景的瞬间,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城市独特的韵味,更发现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
通过持续深耕影像能力,vivo既推动了移动影像技术的革新,同时也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创作,在无形中投身到了文化的传承中,每个人都能成为记录历史、传递价值的桥梁——人人都可以是文化的传播者,不妨一同举起手机,用影像连接时空,让文化焕发新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竹 子
编辑| 马妍睿
统筹 | 杨 菁
排版 |拼 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