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艺术团
它们是黄果树艺术团的“前身”
它最初是“京剧院”
在解放初期曾叫群力京剧团
曾经全市各单位文艺会演
涉及样板戏的演出
均由安顺京剧团里的演员们亲自指导
它源于明洪武初年至清顺治前期
在普定出现的花灯班
1959年时
成立了普定县花灯剧团
在其影响下
1960年3月又成立了安顺市花灯剧团
1960年10月两团合并
成立了安顺地区花灯剧团
1965年团里的张启贤、杨崇隆两位老师
创作了一首传唱至今
并唱响大江南北的《铁路修到苗家寨》
它形成于清代
最早进入贵州的时间
史籍未载
但最晚不迟于清同治前期
到了兴旺时期
贵州曾有全民所有制的贵阳市川剧团、
有好剧互相学习
遇大型剧目还相互借演员帮衬
< 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 >
图为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的演员们在表演@李航 摄
提起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
大部分安顺人
都知道安顺很多惠民文化演出
都有他们的身影
但说到黄果树艺术团的“前身”
还有部分小伙伴不清楚
今天我们“寻城”故事
就来“寻一寻”这些“前身”
其实黄果树艺术团是本世纪初时
由安顺的京剧团、花灯剧团和川剧团
合并而成的
安顺市京剧团
图为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中华西路京剧团电影院@冯顺洪 摄
安顺的京剧
在清末可谓“南关厢名伶辈出”
但仅局限于唱堂会
或在云贵两省间流动演出
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
一些京剧名角们便选择在安顺营生
并在西街的财神庙中
组建了安顺京剧院
到了1950年
便正式成立了安顺京剧团
而安顺京剧团当时还叫过“群力京剧团”
曾排演了多个样板戏、现代戏
以及传统京剧
以上三图来源网络
当时排演样板戏的经典代表作有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
图源@7788期刊网
1970年后
改为“安顺地区京剧团”
到了80年代
在安顺京剧团内
还开设了影剧场
增加了“放映电影”的业态
当时唯一一台电影机
是从哈尔滨电影机厂买来的
从此往后
安顺京剧团又多了
一个叫“安顺地区影剧场”的品牌
当年放映的《少林寺》
《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些电影
生意非常之好
可以说“万人空巷”
安顺市花灯剧团
图源@7788期刊网
说起安顺的花灯剧团
一定要说到“一个人一首歌”
1965年安顺市花灯剧团
到贵昆线慰问铁路工人
当时团里的杨崇隆老师
写了名为《一条铁龙绕山来》的一段歌词
描绘了铁路即将修通贵州
人民喜悦的场面
而张启贤老师看到歌词后
花了半个小时便完成了编曲
曲调以黔东南苗族音乐中的排放调为主线,欢快而流动
图源@中国曲谱网
1970年安顺花灯剧团的部分演员
参加修建了湘黔铁路
当地苗族同胞用苗语演唱了这首歌
从此以后
各铁路沿线广泛流传开来
再后来《一条铁路绕山来》
改名为《铁路修到苗家寨》
并在全省全国传唱
而由张启贤老师创作的
歌曲《春天里的安顺》
更是让安顺人耳熟能详
安顺市川剧团
关于安顺市川剧团的故事
鲜有记载
但川剧最早进入贵州
是在清同治前期
当年安顺市川剧团所在的位置
便是以前的寿福寺
寿福寺内曾建有湖广会馆
也称“两湖会馆”
就是如今东街小十字靠顾府街一面
也就是东街办事处旁
曾经安顺五小所在的位置
川剧在贵州繁盛时
曾有全民所有制的贵阳市川剧团、
遵义市川剧团、安顺市川剧团等
10多个川剧团
团与团间敬艺重德
相互提升、相互帮衬
芳华不再
情怀依旧
如今的黄果树艺术团
业已成为安顺
一张具有特色的文艺名片
声明
编辑、排版、撰写@李航
以上涉及老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