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踏遍青山人未老
德乡“枫”警正好
“元帅出马鞍、旌旗满大千”。马鞍镇,位于四川仪陇县城以北39公里的巴山南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缔造者、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率七十四团、七十五团攻克马鞍场,并在这里建立区苏维埃政权。现如今,这里是朱德故里5A级风景区所在地和川东北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一个集红色旅游、经济新城为一体的百年小镇,在这方红色热土上,承载着永不磨灭的革命记忆。
在这里,有一个日夜守护这方红色沃土的集体——仪陇县公安局马鞍派出所。派出所现有民警14人、辅警22人,多年来,马鞍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不断书写公安新作为、新担当。
警心向党,锻造“最红”警队
据记载,1933年9月,红九军将敌人赶过嘉陵江后,回师向仪陇东南方挺进。驻防马鞍场的敌人纠集2000余人,控制着马鞍场周围的琳琅山、三星寨、董家梁等制高险要点,企图阻止红军东进。1933年9月21日晚,红军兵分三路向马鞍场开进,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穿行5个多小时,于拂晓前团团围住了琳琅山、三星寨、董家梁,布下天罗地网。在许世友指挥下,三路红军一起发动攻击。面对红军神兵天降,毫无防备的敌人手足无措,士气低落,不堪一击,只能率残部向营山方向逃窜。红军一鼓作气相继攻克琳琅山、控制三星寨、突破董家梁,顺利占领马鞍场。之后,红九军将政治部设在这里,并建立区苏维埃政权,政委詹才芳等曾在这里指挥作战。红军宣传队在群众支持下,把当地能写毛笔字的青壮年、石工巧匠组织起来,四处刻写标语口号,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革命。
90年硝烟散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马鞍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可贵的红色基因。“天下之德,莫过于忠”。马鞍派出所弘扬革命精神,继承红色基因,作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坚定地守护辖区平安。
90年前军民鱼水情在这里上演,90年间警民鱼水情在此延续。自马鞍派出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近年来,马鞍派出所依托得天独厚的“两德”文化资源,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夯实党建基础责任,着力打造一支忠诚、为民的过硬红色队伍。
革命阵地筑忠魂。举行“红色加油站”“党建四季行”主题党日活动,把瞻仰朱德故居作为入警第一课,组织民辅警前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遗址”“长胜县苏维埃政权旧址”等红色遗迹,重温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励民警牢记初心使命,筑牢忠诚警魂。
红色讲堂强信仰。开展红色文化实景课堂,邀请朱德同志后辈宗亲以及专家到所宣讲红军精神、朱德事迹。常态组织民辅警集中观看《开国元勋朱德》等红色影视剧,开展集中诵读《朱德的扁担》等经典红色作品活动,扎牢信仰篱笆。
先锋引领固根基。以“争创为民服务好警队、争做张思德式好民警”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所范围内营造“学先进、当典型、树标杆”的浓厚氛围。所内共8人获得省市公安机关表彰奖励,涌现出了全市“最美人民警察”唐刚和全省“最美社区辅警”李静等先进典型。
匠心笃行,打造“最安”德乡
大巴山上战旗红, 炮火硝烟众志成。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红军的前途命运,红军将士们在这里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敢打必胜。新时代的公安民警又何尝不是如此?打击违法犯罪,守护一方平安!这,就是马鞍派出所的主责主业,义不容辞。
群防群治护民生。配齐配强专职社区民警,全面落实“一村一辅警”警务模式,整合村社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物业保安等力量,组建社区、景区巡逻队近40支,实现安全巡逻防范、情报信息搜集、风险隐患排查等工作辖区全覆盖;选聘30名志愿者,成立“德乡反诈冲锋队”,全力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深化“交所合一”改革,将交通安全管理触角延伸至“细枝末梢”。
科技赋能建屏障。大力推进公安感知源建设,新安装卡口70余路,雪亮监控探头200余个,实现城区角落、农村主要路口监控全覆盖。布设智能警示柱、透光透膜等前端新科技感知设备,安装“支路哨兵”系统、“雷达预警”系统2套,融合天网工程视频、雪亮工程视频、电信魔眼视频等2000余监控资源,并集成于综合指挥室指挥平台,实现侦查破案、应急处置、查缉布控及时响应、及时指令、及时处置。
雷霆手段保民安。建专建精“案件办理队”,探索创新“片区联侦”模式,以“案件联侦”“应急联动”“情报联通”为内容,实现派出所小案快破、简案快办目标。去年以来,破获盗窃、诈骗等各类刑事案件76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40人,刑事、治安、交通警情同比下降32.3%,群众治安安全感指数稳步上升。
“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派出所总会派人来维持秩序,看到有他们在,感觉很安全。不得不说,有了他们治安好多了,偷东西的没得了,矛盾纠纷也能很快化解。”在夜市经营一家店铺的王老板说道。
同心共治,筑造“最和”马鞍
打江山,守江山,为的是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为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马鞍派出所始终牢记红军精神,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一室引领两队”,创新“专防+群防”“管理+宣传”“智慧+人力”“主防+打击”的“四+”警务模式,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为老区群众撑起“平安伞”。
筑巢引凤,“五老”倾力。结合辖区4万余客家群众日常语言、文化、习俗独特的实际,遴选3名本地客家辅警为“客家警长”。逐村(社区)物建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乡贤组成“五老信息队”“五老调解队”“五老议事队”,由社区民警牵头,对涉及村社治理的重大事项、重大风险隐患和重大矛盾实行联动联调。
智慧融调、云端协力。朱德故里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为推动“警旅融合”,探索成立“旅游警察中队”,利用数据互联工具,组建“云端调解室”,对未能及时调解的涉及外地游客的旅游纠纷实行“缺位”调解,同时邀请司法、律师等力量参与联动联调,一举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一方缺位”则“多方无力”的瓶颈,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实现景区旅游零事故、涉旅纠纷零投诉的“双零”目标。
阵地前移、护航竭力。积极融入大局、服务中心,在“汉巴南”铁路马鞍段、客家文化博览园等重点在建项目设立“项目警务室”3个。坚持“矛盾发生在哪里、力量就贴靠在哪里”,搭建“所长调解室”到一线,积极寻求党政一体化解,直面群众问题,解决群众所需,以群众站位置换群众信任,化解涉重点项目纠纷27起,调解成功率100%。
臻心为民,营造最“馨”环境
长期以来,马鞍派出所民警发扬当年红军不怕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把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转作风增效率的服务新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塑造服务品牌,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拓展服务时空。推行“村级代办”工作机制,形成“村接件、所审核、县审批”的三级协同办件模式,在新生儿入户、分户等业务实现由“群众跑”变成“干部跑”。同时,将公安业务窗口融入马鞍镇政务服务中心,推出7*24小时户政、交管、出入境服务。大力推行“店小二”警务,利用下村调解纠纷、采集信息等时机,为群众办证、送证上门1520人次。
扩展服务载体。依托四川公安政务服务三级网,争取更大服务权限,打通群众办事“一体办、就近办、一次办”渠道;依托“交所合一”,筹建全市首个农村派出所交通事故“快处中心”;打造温情警务,在景区建立了全市首支“女警服务队”;开通网上警务,建立警民交流QQ群、微信群36个,倾听民声,搜集民意,提升服务效能。
延展服务质效。发挥“社区民警”“法治校长”等职责,常态开展进校园、进家庭行动,宣传反诈、防性侵、民法典、交通安全等知识。联合法庭、司法等单位成立“助企服务”法务服务组,专职法律援助、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的协调服务,以“五问五帮”为着力点,坚持“四定期”工作机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助企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75年忠诚底色如新
75年为民初心如故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
马鞍派出所正秉持着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
聚焦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在筑梦平安之路上加压奋进
勇当先“枫”
编 辑:江贞蓓
审 核:刘 柳
审 定:张文敏
来 源:仪陇县公安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