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编者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发展百余年间,近代医学蓬勃发展之时,吕联煌教授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其中,载誉无数,培育桃李六十载,鞠躬尽瘁八十春。以他的高尚医德,伟大学识,大先生风范成就了协和医院的医、教、研领域高峰,为协和后辈们塑造起大医精诚的榜样标杆。他的成就与贡献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受“健康福建”公众号之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血研所陈元仲、杨凤娥、王少元、刘庭波、李晓帆集体缅怀恩师吕教授,追忆起在他身边学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忆闪耀……
◇ 吕联煌教授与学生们进行学科建设讨论。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见微知著:
专业铸就医者流芳
恩师吕联煌是一位既有温度又有态度的“尖端”医生,基础理论扎实,诊断思路明确清晰,视病人如亲人,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特别严谨、实事求是、火眼金睛”是他的特色,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在诊治血液系统的疑难病例抽丝剥茧、拨云见日,都显示他的高超临床水准。每次碰到疑难病例他都会亲自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他的清晰的临床思维、实践案例经常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即使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在临床中应用,仍然受益良多。
1972年期间,在艰苦的年代,艰苦条件下为协和医院外科恢复重建和发展做出贡献。吕联煌作为抢救组的副组长,带领协和同仁连续成功地抢救了多例电击伤心跳、呼吸骤停达十几分钟以上的病人,这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早年吕教授被省妇幼保健院邀请去抢救一位合并羊水栓塞的孕妇,DIC大出血,当时大家对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认识不足,应用肝素的意见不一致,吕教授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大胆地使用肝素,并密切观察病情,随着肝素一滴滴地滴入患者体内,出血逐渐减少最后停止,最终成功挽救了孕妇的生命。
曾经有个病人就诊时持续高热近一个月,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肺部感染,病情严重,当地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到我院住院后,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也做了一系列检查,但是仍然未确诊。这天是吕教授查房日,听取了我们的病史汇报后,他一如既往地进行细致的体检,结果发现病人右颈根部有一个稍增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容易被忽略了,但是吕教授认为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指示立刻行淋巴结活检,结果确诊为结核病,病人转至肺科医院治疗后痊愈,因得到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患者挽回了生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 吕联煌教授在查房,运用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细胞增多症病人。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在科研方面,吕联煌教授具有敏锐的科研灵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求真的科研作风,并时刻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洞悉学科前沿,因而在科研实践中成果累累。
为了做好科研,吕联煌秉持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信念,一路“披荆斩棘”,以绝对的科研意志收获硕果。没有试剂,他就抽自己的血去提取做光敏剂;血液化验室没有震荡器,他就手摇试管;没有分光光度仪,他跑到兄弟单位去借……经过五年艰苦的研究,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这一种新的血液病被发现!在这个基础上,吕联煌团队又对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卫生部医药卫生成果乙等奖。这一科研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后,使许多病人得到诊治,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随后,在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发现对红细胞抑制明显,创造性将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论文发表后,专家认为这是一项国际首创、疗效优于国外的新疗法。法国的医学杂志很快转载了论文摘要。美国的医生来信说,美国的患者想转到我院治疗。1987年国际首创“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隔十年后,吕联煌再次获得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依旧是在经验缺乏,仪器设备、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他坐着小渡轮,步行深入海岛病人的第一线生活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历经五年的努力,终于在我省某沿海地区发现有T细胞白血病的小流行区,这一新发现在国内属首次,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重视。
◇ 吕联煌教授向基因工程实验室的同事讲解抗癌基因新药Bcl-2反义核酸(F951)的设计与研制。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良师益友:
循循善诱桃李满天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吕教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年轻医生不厌其烦地逐个疾病地进行指导,鼓励下级医师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为扎实提高我们的临床能力不遗余力。上世纪90年代,一种少见病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当时这种疾病死亡率可达90%。记得我们科第一次接诊这样的病人,患者出现高热、昏迷、全身抽搐等症状,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病情复杂危重,吕教授守在病人身边抢救到深夜。第二天吕教授查阅资料后,提出病人很可能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了进一步掌握TTP的特点,他带领全科室的人员理论联系实际,讲述生动,大家都牢牢记下了这种疾病临床的“五联征”特点。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后,还总结出新的疗法,即血浆置换治疗TTP并取得良好疗效。从此以后,不仅是血液科,而且我院急诊科、ICU等科室,都能及时准确诊断与治疗TTP,使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在日常教学中,他总是严谨认真、循循善诱。他时常强调作为血液科医师,临床一定要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他特别重视临床医生掌握骨髓病理形态,这门课是他亲自教授的,要求血液科医师必须自己用显微镜审阅骨髓片,并在规定时间内写出骨髓分析报告。在他的指导下,至今在工作中血液科的医师仍然保留阅片的习惯,对白血病诊断有“独门秘籍”。例如,如有患者临床疑为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穿后往往立即去骨髓形态室染片,看到具有典型病变特征的早幼粒细胞,在进一步送检基因的同时,争分夺秒地进行治疗,使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大大提高。
◇ 吕联煌教授指导学生检查急性白血病病人的骨髓片。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007年12月,为庆祝吕联煌教授从医执教50周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举行了隆重的学术活动和庆祝活动,万千桃李都从国内外各地聚集到福州。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吕教授见到了这么多的学生,十分高兴、精神焕发,不顾疲劳,与大家交谈,一一合影留念。更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活动后,他亲自把活动中所有的照片汇集成册,制作了光盘,发给每一个参加人员留念,还附有感谢信。他的细心、周到、爱学生之心打动着所有人,大家都说能当吕老师的学生很幸福。
医德高尚:
医者仁心匡扶济世
“救死扶伤是我应尽的职责”是吕教授的座右铭,他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从少年芳华到耄耋之年,从住院医师做起,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学科带头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人生事业的跨越。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后,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各地送来的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
对疑难复杂病例,他时刻牵挂在心,急病人之所急,想尽办法,千方百计抢救治疗每位患者。1998年5月,一位美籍华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因不规则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恶化,家属慕名求助于吕教授,他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经验,快速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颅内出血,这种疾病病死率非常高,存活的希望渺茫,但吕教授迎难而上,组织科里主要专家积极抢救,不顾67岁高龄,在病人床边坚守35个小时,中间只有稍微休息。35个小时对于健壮的年轻人都是巨大的挑战,而吕教授坚持了,等到患者病情好转才去休息,这样高尚的医德与超高的职业素养深深影响着后辈。
2007年9月22日晚上,泉州市某医院一位肾癌手术后大出血重危病人,通过医院电话急请吕联煌教授会诊,他深知大出血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顾不上吃晚餐,夜间独自一人,叫了出租车立即出发去会诊。面对危急复杂病例,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立即进行必要的重点检查,迅速确诊为DIC,并立即进行针对性抢救,终于止住了出血,病人转危为安。
吕联煌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早年间,许多病人怕伤身体不肯做骨髓穿刺,但这个检查又是明确血液病的必要步骤,为了打消病人顾虑,他亲自“上阵”,请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骨髓穿刺检查,以此表明技术的安全性,以切身体会来教育影响病人,帮助病人克服恐惧心理。这件事在后辈之中口口相传,成了一段“英雄史”。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形成了廉洁行医的好风气,一位白血病病人家属,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从家乡带了一袋熟花生要送给病区医生,在吕联煌科主任的带动下,医生们都把花生折价付钱,病人家属动容地说:“有人说住院要给医生送红包,可我们只送点花生,医生还要付钱,不是亲身经历,真是说了都没人相信。”
谦恭自守:
品格造就声名鹊起
吕教授是国内知名专家,当时的主流媒体报道了他的很多事迹,他的荣誉、头衔更是让人产生敬畏,普通人往往认为他是不容易接近的大人物。原空军医院医务部傅主任不曾想过,竟然能在火车上与吕教授偶遇,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当时他们都是从福州坐火车去天津参加会议,傅主任还记得,在那个只有报纸、电视媒体宣传的年代,吕教授堪比现在的大明星,还未进站就被许多人认出,纷纷向他问好,她不但体会到大家对他的崇敬,而且感动于吕教授的低调朴实,爱国情怀。在火车上,她刚好和吕教授邻座,吕教授主动和她聊天,拉家常,丝毫没有大专家的架子。他轻松地谈起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最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研究经过。吕教授说,要做出我们中国人特色的科研课题,有创新有发展,才能赶上和超过国外的先进水平。这些语重心长的话一直记在傅主任的心里。
在我们的眼里,脱下工作服的吕教授完完全全是一位受人尊敬、慈祥和蔼、为人热情的长者。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很少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清心寡欲,不懂得生活的人,其实在他身边工作过,才了解他是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他对我们工作上要求严格,也把全所的工作人员都当成家里人。每当有同事出国,他总是招呼大家合影留念。常常关心员工,与大家交谈,无论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都愿意听。让学生们觉得很“可爱”的一个事儿是,有一次他还告诉我们他也喜欢喝可口可乐,还有摄影、摄像。他愿意与我们分享他的成功与快乐。1997年吕教授受福建省政府表彰奖励,荣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还奖励了一辆汽车。他载誉归来,谦虚地说,这都是全所大家努力的结果,荣誉是属于大家的。那天开完庆功会结束回来,他满面笑容像是年轻了好几岁,激动地说,这周末他要组织全所工作人员到福州森林公园去游玩、野炊。他的话音一落,全所一片欢呼,感觉像是过年一样,这也是我们所里少有的一次外出欢聚活动,那一天森林公园到处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吕教授一生原则性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同时也乐于助人,不求回报。2015年,他生病住院期间,我们有时去看望,他总是说“我很好,你们工作忙,不要来”。他最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更不愿意向组织、单位提任何要求。那年教师节我们捧着鲜花去探望他,他主动提出合影,吕教授略感清瘦的脸上满怀欣慰地露出微笑的照片,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次合影啊!
先生亘古:
怀念追思源远流长
吕联煌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师,是医之楷模、师之典范。虽然现今他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为福建省血液病事业发展呕心沥血,为今天血液病研究所发展到国内领先规模和水平付出的努力,为协和医院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他的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更是在协和这片热土之上影响着后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到的首先是如何成为好医生,更学习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将铭记他的教诲,在他的榜样力量鼓舞下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热爱的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协和力量!
吕联煌教授平生事迹:1957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协和医院从事内科、血液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是国内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是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所长,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点的创始人和福建省医学界第一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 “211工程”重点学科血液病学科带头人。有3项发明和21项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被国家卫生部三次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授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专家、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称号。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一九九七年度国家科技获奖代表
1997年12月26日于人民大会堂
◇ 吕联煌教授的科研成果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系列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代表课题组出席颁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科技奖获奖代表。
◇ 国家人事部1986年授予吕联煌教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省委、省政府领导会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吕联煌教授受各级领导关怀。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血研所 陈元仲 杨凤娥 王少元 刘庭波 李晓帆)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