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此人主政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长达20年。晚年担任副主席,他的子女都是栋梁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王恩茂与新疆的不解之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王恩茂随人民解放军第二军进军新疆。

彼时的新疆,地广人稀、贫困落后,不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也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势力觊觎的重要战略要地。

王恩茂,这位出生于江西永新的共产党员,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者,随着大军挺进西北,他的命运与新疆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进入新疆的路途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解放军第二军和第六军翻越了崇山峻岭,穿越了漫漫戈壁沙漠。部队行进在茫茫黄沙中,远处的雪山轮廓模糊可见。

白天风沙肆虐,士兵们需要用毛巾包住口鼻,仅露出的双眼被风吹得酸涩难忍;夜晚寒冷刺骨,简陋的毯子根本无法抵御戈壁的冷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恩茂虽然担任军队领导,但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每天在帐篷里清点人数、安排行军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他总是最后一个躺下休息,清晨第一个起床准备新一天的行程。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握着指挥棒指向远方:“再难,我们也要把五星红旗插上天山!”

进入新疆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新疆虽幅员辽阔,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部队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马克南等外国观察者甚至断言,共产党军队会在这里被饥饿和贫困击垮

然而,王恩茂对此并不气馁,他深知解放军历经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的洗礼,有解决困难的传统和能力。

在一次部队会议上,他重提南泥湾精神,用坚定的语气说:“兵无粮则散,民无粮则乱。我们要用双手改造这片土地,砸碎别人‘饿死在新疆’的预言!”

他和部队官兵们一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新疆的戈壁滩上一时间热火朝天,到处可见士兵们挥舞坎土曼开垦荒地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挽起袖子,手中的农具在坚硬的土地上叮当作响。王恩茂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同劳作。

他常常天不亮便披着薄薄的军大衣走出营帐,迎着寒风指挥部队开荒。战士们一锄头下去,硬土飞溅,有时甚至反弹在脸上,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王恩茂手中的坎土曼磨得锃亮,锄柄上布满他劳作时留下的血痕,但他从未因身体疲惫而抱怨。

每晚,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帐篷里,依然坚持研究第二天的生产计划,甚至手绘地图,标注每块开垦土地的位置和播种的作物。

他们的辛勤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荒原上,第一批播种的庄稼开始吐绿,新疆大地逐渐呈现生机。

第一年开垦的土地收获了6580多斤粮食,这些粮食不仅缓解了军需的燃眉之急,也让部队坚定了继续生产的信心。

到1952年,王恩茂领导下的开荒面积达到800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7.5亿斤,彻底改变了新疆的粮食短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成就不仅是对部队生存能力的证明,更为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1951年,王恩茂带领2万多名干部和军人,深入58个县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大批农民从封建剥削中解脱出来,分得土地和粮食。

一次会议上,他向各族群众宣讲政策时,一位老农含着眼泪说:“我们等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了公平正义。”

这样的画面让王恩茂更加坚定:只有真正扎根新疆,帮助各族人民改善生活,才能为边疆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在新疆工作的初期,王恩茂和部队官兵用双手改变了荒凉的土地,用实干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实干作风,开始了与新疆这片土地长达40年的深厚情缘,也为后来成为扎根边疆的杰出“封疆大吏”奠定了基础。

这一切,都起步于他那双被磨出血泡的手和那把挥舞着希望的坎土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从坎坷治理到民族团结

王恩茂在新疆的治理生涯,既是一场挑战不断的战斗,也是一段充满历史意义的探索。

他以无比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在新疆主政长达20年,为这片广袤土地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他治理新疆的漫长岁月中,他不仅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还成功应对了复杂的民族问题和社会动荡。

新疆的社会结构复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占据主要人口。解放初期,这些民族受历史因素影响,对新政权抱有疑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恩茂的领导下,解放军官兵一方面致力于解决粮食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开始进行基层社会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江西档案

1951年,他带领部队和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宣讲政策,发起减租反霸运动,帮助农民减轻负担,收回被地主剥夺的土地和粮食。

一次在南疆地区的农村集会上,他拿着翻译好的汉维双语政策文本,用通俗的语言为在场的少数民族农民讲解新政策。

尽管语言交流困难,但在当地翻译和汉族干部的协助下,王恩茂坚持一字一句地解释政策,直到村民们点头认可。

在58个县的努力下,这场运动历时10个月,不仅收回了上亿斤粮食,还赢得了近40万户少数民族农民的支持。

王恩茂总是强调:“人民政府是为所有民族服务的,公平和正义必须覆盖每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极其复杂,王恩茂深知,要想在新疆长期维稳,必须加强民族团结。

他将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治疆的核心任务之一,推行了多个标志性政策。

在20世纪50年代,王恩茂带领政府团队起草了促进民族团结的若干文件,建立了固定的民族政策宣讲机制。

他还提出成立“联合工作队”,由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干部搭档,深入村庄、乡镇宣讲政策,帮助解决基层矛盾。

这一做法不仅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也在少数民族干部中培养了责任感。

到了1980年代,面对一些极端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和破坏,他果断采取措施维护稳定。

在喀什的一次恶性事件中,他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查并迅速处理闹事分子。

喀什的大清真寺广场上,王恩茂的讲话通过广播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当地群众听到熟悉的声音后逐渐安定下来,焦虑的氛围被迅速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王恩茂创造性地贯彻了中央提出的“两个离不开”理念,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他进一步扩展为“三个离不开”:各民族互相离不开。这一思想成为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为落实民族团结,他还发起了“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每年集中宣传民族团结政策。这些措施从政策到实践,为稳定新疆社会提供了长效机制。

1969年,王恩茂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新疆,但他对这片土地的牵挂从未减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因动乱和分裂势力的活动陷入新的不稳定局面。

在群众和干部的强烈请求下,1981年,已经年近七旬的王恩茂再次受命回到新疆。他带着党中央的重托,用经验和决断力稳定了局势。

王恩茂针对遗留的民族问题和社会矛盾,提出明确的治理方针:加强民族团结,打击分裂势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到新疆不久,他果断处理了一起因分裂势力挑拨而引发的冲突事件,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

他强调,“新疆的稳定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战略目标,我们每一步都必须坚实稳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恩茂继续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振兴政策。他不辞辛苦,常年奔波于新疆各地,了解基层需求。

即便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依然坚持将主要精力放在新疆。他以新疆为家,不仅身体力行推动政策,更将自己的家人培养成新疆建设的骨干力量。

王恩茂在新疆20年的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信任,推动了新疆的稳定与发展。

尽管新疆的治理充满挑战,他的扎根精神、责任担当和政策创新,成为后来治疆干部的重要参考。

他的经历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对边疆治理与民族团结的一种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从使命坚守到生命谢幕

1981年,年近古稀的王恩茂在新疆第二次主政,他再度面临诸多挑战。

彼时,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民族问题和分裂活动加剧,经济发展停滞,干部队伍人心浮动。

面对这些困难,王恩茂坚定地表示:“新疆是祖国的一部分,稳定是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是基础,民族团结是核心。”

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王恩茂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他明确提出,要将反分裂斗争与民族团结建设相结合,做到“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针对喀什等地出现的分裂主义活动,他果断采取法律手段,将相关头目绳之以法。

在他的部署下,新疆维稳工作步入正轨,各族群众逐渐恢复对政府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他重启了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了因动乱受损的工农业项目

他推动修建了一批交通和能源设施,包括公路、铁路和电力项目,改善了新疆与内地的连接条件,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活力。

他还强调“输血”和“造血”并重,在稳定物资供应的同时,着力培养新疆自身的经济发展能力。

在王恩茂的家中,常挂着一幅天山的照片,这象征了他对新疆的深厚感情。他的家人也受他影响,将个人前途与新疆的发展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尤其是他的几个子女,在新疆扎根成才,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

王恩茂对子女的教育严厉而有原则。他常常告诫子女:“新疆是我们全家的责任,不能因为个人原因离开这里。”

在他的影响下,王家的几代人选择留在新疆工作、生活,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王恩茂的长子王北来,是家中最早成才的一个。

他随父亲进入新疆后,在乌鲁木齐和喀什完成了基础教育,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当时顶尖的军事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北来被分配到航天部工作,直接参与了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发。

他的工作虽然鲜有人知,但在“两弹一星”的关键节点上,他为中国国防科技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王恩茂的三子王北会,继承了父亲的军事传统,一生在部队服役。他从军后主要在新疆军区工作,从普通军官一路升至副参谋长。

他的军旅生涯不仅仅是履行职责,更是以身作则地体现了扎根新疆、守卫边疆的家族信念。

王北难是王恩茂的次女,以突出的科研成就成为家族中闪耀的一员。

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深造,并进一步获得了美国顶尖院校的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她毅然回国,投身于微生物和免疫学研究。

除了王北来、王北会和王北难,王恩茂的其他子女也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贡献力量。

例如,王北新在动荡年代中不幸遇难,但她的早逝并未削弱家族的使命感。幼子王北城则从事地方政府工作,为基层治理和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多次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民族教育推广工作。

王家三代人中还有多名后辈在新疆军队、科研和地方建设中继续奋斗。他们用行动履行了王恩茂“扎根新疆”的家训,成为新疆历史和现实的见证者。

1986年,王恩茂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这对他来说是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高度。

然而,面对高龄和繁重的工作,他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奔波于北京和新疆之间。

他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疆事务上,即便身体状况恶化,也从未停止为新疆的发展谋划。

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他继续推动新疆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政策,积极协调中央资源向新疆倾斜,为新疆争取到更多发展机会

王恩茂晚年的一段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新疆的深厚情感。他的父亲在1960年代去世时,曾希望回江西老家安葬,但王恩茂苦劝父亲,希望父亲留在新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兑现自己对父亲的承诺,他表示:“将来我也埋在这里,守着您和这片土地。”他的话打动了父亲,也深深影响了新疆的干部群众。

在这片他奉献一生的土地上,他完成了人生最后的承诺

1998年,王恩茂在北京去世,按照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天山脚下,与父亲合葬。

这位把一生奉献给新疆的老干部,以永远守护这片土地的方式,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王恩茂的一生,是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缩影。他在新疆留下的不仅是政策和建设成果,更是一种精神:用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推动国家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尽管新疆的治理任务复杂多样,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名字,至今仍被新疆人民铭记,他的家族,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王恩茂:两次主政新疆的开国中将 学习时报 2023-07-31

2.王恩茂:两次主政新疆的开国中将 江西档案 2024-01-04

3.主政新疆20年:“打不倒”的王恩茂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