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文脉流长。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就来聊聊两件著名青铜器,一件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山东博物馆,它们都是西周礼乐文明的重要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件叫何尊。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这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研究和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新建的都城成周,即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铭文记述,周天子在洛邑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叫颂簋。它是国家一级文物,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公斤。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器腹与盖的上部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颂簋的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又重文两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其造型庄重、铸工精良、纹饰瑰丽、铭文秀美,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

西周时期,簋既是盛放食物的食器,同时也是重要的青铜礼器。按照礼制,簋在王室贵族祭祀、宴飨、丧葬等重要场合中常与鼎作配,数量上鼎奇簋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簋的不同规格,表明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高低,起到“辨等列、明尊卑”的效果。

颂簋的铭文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的礼仪制度,仪式流程与《周礼》所记基本吻合。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较为少见,因此颂簋成为研究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的珍贵资料。此外,作为金文最成熟的形态,颂簋铭文在书法艺术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颂簋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颂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壶,铭文内容相同,是同一组青铜器。或因盗墓活动的猖獗,颂簋于清朝前期出土于陕西,与何尊算是老乡。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朝金石学家刘喜海慧眼识宝,在北京的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颂簋,重金购买并带回收藏。刘喜海是山东诸城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门第,曾祖父刘统勋在乾隆时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叔祖父则是因为《宰相刘罗锅》而被世人耳熟能详的刘墉。刘喜海本人为官三十多年,官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一生收藏宏富,尤以钱币和青铜器为最。

之后,颂簋又先后被收藏家李宗岱和山东黄县巨富丁树贞收藏。后来丁氏家道中落,在丁氏兄弟分家过程中颂簋的器盖和器身分离。20世纪40年代,器身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后转入山东博物馆。1959年,家住青岛的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将收藏的器盖捐献给山东博物馆,颂簋重归完整。如今,颂簋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