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开国上将,起初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后来秘密加入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全军大授衔前,他也低调务实,甘当“高级泥瓦匠”,从不想着争什么。

他就是陈奇涵,1955年9月,中南海气氛庄重,解放军将首次进行大规模授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前,当军衔申报表递到陈奇涵面前时,他写下“中将”二字,说道:“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军委经过综合评估,认为这个军衔无法匹配陈奇涵的贡献,最后给他定为“上将”。

陈奇涵的品格究竟如何,让军委如此信任呢?

陈奇涵自幼就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宏愿。中学毕业后,他与友人创办了一所小学,为工农子弟提供免费教育。

1919年,陈奇涵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代营长。

原本,陈奇涵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感召,认同其救国理念,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他也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与内斗,感到深深失望。

1925年,在黄埔军校期间,陈奇涵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频繁接触,思想发生了转变。蒋介石曾经开出优厚条件拉拢他,却没有成功。

在陈奇涵心中,做普通的共产党员,哪怕去帮忙种田,也好过当国民党的官。

南昌起义失败后,陈奇涵回到家乡江西,短短一年就发展了八万革命力量。

“左倾”错误路线盛行时,毛主席受到排挤,很多人见风使舵,或者糊里糊涂跟着被忽悠,陈奇涵的态度却始终如一,认同毛主席的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主动请缨担任军事法庭庭长,投身于军队法制建设。完成使命后,他又主动请求退居二线,潜心研究军事历史。

这种功成身退的胸怀,在当时并不多见。

陈奇涵不仅严格律己,还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家人,从不允许亲友沾光,侄子做着很普通的厨师工作。有人提议,既然有亲戚当大官,不如给安排更好的工作。

消息传到他这里,陈奇涵却回应,绝对不能搞特殊化。

这样做是正确的,如果一旦打开了方便之门,那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着这条门路,登门拜访。很多高管,就是因为一时松懈,落进了别人的糖衣炮弹,最终耽误了自己。

1954年,陈奇涵难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回来前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计划,老乡们见到他倍感意外,非常高兴。

面对乡亲们要大摆宴席、放鞭炮欢迎的提议,陈奇涵严肃地告诉大家,共产党的官当得再大,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陈奇涵看来,如果搞很大的阵仗来欢迎他,浪费钱财,辛苦民众,就会脱离群众。听到这句话,老乡们无一不为他的质朴打动。

1955年授衔时,很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如意的结果,私底下多有抱怨和不满,陈奇涵却高风亮节,反而被授予了更高的荣誉。

位卑未敢忘忧国,陈奇涵曾经写过一句诗“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表达了自己不求功名利禄的革命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纯粹,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