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午11:40,青岛市市北区宁夏路街道仲家洼社区助老食堂进出的人络绎不绝,来自周边社区的老人们陆续来到食堂用餐或购餐。
80多岁的孙还奶奶家住仲家洼社区,每天都会按时到食堂用餐。只见她熟练地在打饭窗口点了粉丝拌油菜、锅包肉、一只鸡腿和二两米饭,坐在大厅靠边的座位上,一边用餐一边和其他老人聊起了家常。
当日,由人民政协网承办的“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记者团来到仲家洼社区助老食堂,了解市北区政协助力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的情况。
看到记者前来,孙还奶奶直爽地说:“食堂就在家门口,走几分钟就到。关键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还便宜,我在这儿吃一顿午饭也就花一块钱,你们可得好好报道一下!”
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速,青岛同样如此。截至2023年底,青岛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23.8%。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用餐是最常见的“老”问题之一。
如今,助老食堂的“一顿热乎饭”,不仅让老人们吃出了“幸福味”,还提高了老年人的养老幸福指数。
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范宝东表示,近年来,青岛市政府聚焦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出覆盖城乡的多种养老助餐模式,助老食堂就是最常见、也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助餐模式。
这一模式成功推广的背后,离不开市政协委员的积极建言献策。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即墨翰林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李德学便是典型代表。
“怎么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基础。”李德学表示,经过调查发现,老人午饭大多都是简单凑合。一是家里就两位老人,吃得少,凑合凑合算了,营养均衡得不到保证;二是高龄、独居、残疾的老人,自己动手不便,饥一顿饱一顿,影响健康;三是子女都有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给老人做饭,午饭便成了儿女们心理的一种负担。
“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青岛市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设立长者食堂的提案》,建议效仿其他地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设立长者食堂,并在试点前做好入户调查,摸清困难、留守、空巢老人数量和用餐意愿习惯,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李德学表示。
小餐盘连着大民生。令李德学欣慰的是,自己的这件提案得到了青岛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评为重点提案。
“第一时间,我们提案委便组织了承办部门青岛市民政局与李德学委员现场沟通协商、现场‘办案’,切实推动了提案办理工作见实见效。”青岛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张永友介绍,今年3月份以来,青岛市所有辖区助老食堂建设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推动下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打造老年人的‘幸福餐桌’方面,我们在前期做了不少工作,而李德学委员的提案对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助老食堂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范宝东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助老餐厅1392家,惠及老人28.6万人,累计服务老年人已经达到1600多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市政府聚焦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通过建设施、给补贴、优管理、强服务四项举措,增加安全可靠、经济实惠、营养健康的助餐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多种多样的助餐模式。
“一是从设施布局入手,以镇街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的养老服务站为主体,构建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进餐入网。二是从政策引导入手,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市级出台了每人每天补助3元的政策,各区市结合各自情况,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叠加1-3元优惠,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老年人的购餐用餐消费意愿。三是从便捷程度入手,通过老年助餐结算系统,只需刷脸或刷社保卡即可直接支付。同时,针对失能老人出门不便的情况,还提供网上点餐服务,实现了‘送餐上门’。”范宝东表示,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就是为了打造“暖心暖胃、好吃不贵”的老年助餐服务金字招牌,稳稳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从老人们的热情程度来看,助老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就餐的场所,还让他们有了重新融入社会群体的归属感。”李德学表示,老人们在就餐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熟悉,群体心理还会让就餐的老人产生依存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功能。
范宝东介绍,下一步,青岛市民政局将继续把具备助餐功能的养老服务站建设列为市办实事任务,聚焦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网络中的空白盲区,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增加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
“市政协将组织委员继续跟踪调研,持续建言献策,让老年人助餐模式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富有温情,让‘一顿热乎饭’温暖更多老人的心。”张永友表示。
(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记者:刘乙潼 李木元 宋宝刚 位林惠 马嘉悦 袁世鼎 满达呼 刘冠雄
编辑:杨明珠(实习)
审核:周佳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