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的一个普通村庄里,有位年迈的老人,他的名字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随手写下的六个字——“中国人民银行”,却深深印刻在了亿万人的心中,成为流传最广的书法作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文蔚与在中国人民银行标识下合影

马文蔚,这位从山西普通村庄走出的书法家,却以一种极为独特且震撼的方式,将自己的书法印记镌刻进了亿万人的生活日常,那便是人民币上的 “中国人民银行” 六个字,成为了跨越时空、家喻户晓的墨宝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文蔚出生于 1904 年 12 月 28 日的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金寺巷马家小院,父亲马鹏程身为私塾先生,家中墨香氤氲,为他自幼的艺术启蒙提供了肥沃土壤。他虽身形瘦小,却天资聪颖、喜书爱画,在求学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

1920 年夏,同时被多所名校录取的他,因家境困窘选择了太原国民师范完全科,在此潜心钻研诗词书法、医学拳法,尤其对魏碑经典《张黑女墓志》日夜临摹,如痴如醉,并不时向于右任、景梅九等名家虚心求教,在岁月磨砺中逐渐形成古朴厚重、风格卓然的书体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经深造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国民政府多部门辗转任职,于金融界积累了丰富阅历与见识。然而,命运恰似波澜起伏的乐章,既有激昂奋进之调,亦不乏低沉顿挫之音。

36 岁那年,马文蔚遭人诬陷,失去工作,生活陷入泥沼。好在凭借友人一纸 “介绍信”,1949 年 6 月,他踏入中国人民银行大门,迎来人生转折点,也悄然开启了与人民币书写传奇的序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货币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人民银行承担起发行新版人民币的重任。彼时,马文蔚凭借扎实深厚的书法功底在银行内崭露头角,进入行长南汉宸视野。

1950 年 4 月那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实则意义非凡。南汉宸精心筹备 “试笔”,借来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用笔,午休时分邀马文蔚至办公室。几句寒暄后,直奔主题,让其书写 “中国人民银行” 及相关面额、年号等十九个汉字。

马文蔚起初以日常所用毛笔在天蓝色虎皮宣纸上挥毫,接续不及便换纸续写,笔锋游走如龙蛇,墨痕渗透似岁月镌刻。起初他只当是寻常切磋,直至搁笔,才隐约察觉此番书写或背负特殊使命,还对 “银” 字略感遗憾,自觉未尽完美。南汉宸则如严苛的鉴宝者,于诸多墨宝间逐字甄别、反复权衡,最终选定马文蔚之作,为新版人民币嵌入了文化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文蔚临《张黑女墓志

马文蔚这 “中国人民银行” 的题字,打破常规束缚,融入魏碑古朴雄浑之力,笔笔仿若千钧,斩钉截铁处尽显历史沧桑沉淀,恰似岁月的厚重凝于毫端;兼收唐楷严谨细腻法度,点画疏密有致、顾盼生情,横竖撇捺宛如精密榫卯搭建艺术楼宇,架构规整、端庄大气。

整体观之,字形稳若泰山,透着不怒自威的庄重,线条刚柔并济,既有铁画银钩的锐利,展现力度与劲道,又有流水潺潺的温润,粗细变化恰似山峦起伏,自然流畅,于强烈视觉冲击下蕴藏着中式美学典雅意境,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 年,筹备第四套人民币时,汉字简化浪潮涌起,总行念及马文蔚,邀其重写 “国”“银” 简体字,可彼时他年近八旬,又深受哮喘病扰,双手难再稳执毛笔,书写之事终成遗憾。

所幸北京印钞厂专家心怀敬意、精研笔体,临摹补全简体字,传承延续原有风格,使这份墨韵传奇在时代更迭中无缝衔接、绵延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布鉴定结果的公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马先生的书法是被几代中国人喜欢的,也是中国书法界最独特、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书法作品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