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除了贮藏着自然资源,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和国防资源。曾经的中国,忽略了对海洋的管控,导致一度沦为列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我国海权意识的崛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渤海变为内海,这一举动对我国的海防影响深远,居心叵测的外国船只被永远拒之门外。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场艰难异常的领海争夺战中,一个小小的岛屿,却成为了风云变局中决定生死的关键。
一、世界海权的发展
据统计,地球上有7成的面积都被蔚蓝的水体覆盖,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颗蓝色的球体,可以说从生命出现之初,人类就与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明产生后,海洋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提供生存资源的衣食父母,到各个民族和国家陆地疆域的辐射,海洋又成为了市场、商路,甚至是兵戈相向的血腥战场。
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开始向海洋扩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不少岛屿国家或临海国家,它们的盛衰兴亡都与海洋息息相关。
由此,也诞生了一个重要的意识——海权。
因为大陆面积广阔,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陆权国家,直到近代,我们管理和开拓海洋的意识都比较薄弱,远远落后于世界。
反观其他国家,特别是海权意识最早出现的欧洲国家,这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海权就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随着世界日益紧密地连接为有机整体,发展海洋力量是各国壮大自身的必由之路。
从原始时期开始,人们就萌生了探索海洋的愿望,不过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航海技术,还不足以为了海洋而大打出手。
之后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最为人熟知的几大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是依靠发达的航海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后起之秀英国,更是将对海洋权力的争夺推上了新的阶段,惨烈的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欧洲各国的势力在海战中此消彼长,浴血厮杀后,最终诞生了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接着是德国、俄国等新兴势力,他们也纷纷下场,参与了对海洋权益旷日持久的争夺中。与此同时,东方的日本也开始发力,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海权的争夺也开始摩拳擦掌、不甘落后。
别看美国现在是海洋强国,其实他们的海军力量发展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百年。十九世纪初期,美国的海军力量在世界还排不上号,只能算算老八老九,直到世纪末才开始青出于蓝。
美国对海洋的重视,和一个叫马汉的人离不开关系。他率先在美国提出,政府需要花更多时间经营海洋。
为此,马汉专门撰写了他的海权论三部曲,非常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马汉的理论不仅吸引了罗斯福,还远走他乡,对英德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更不必说,特别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将这一理论奉为圭臬,推崇备至。连美国人都甘拜下风,认为日本对马汉海权的研究“比美国还马汉”。
而日本之所以觉醒,开始发展海洋力量,和美国的侵略离不开关系,开端就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船舰直逼日本领土,造成了举国恐慌。
彼时的美国已经爪牙尽显,毫不掩饰对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二、中国海权为何滞后?
回溯历史,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大国的兴衰,都与海洋脱不了关系。
即使号称陆上大国的中国,对海洋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海权意识出现得非常晚,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有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以海洋为中心的人类聚落集中在两处,分别是地中海和太平洋西岸。
从活动范围看并不包括中国,广阔的陆地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资料,不用费力气冒风险去海里找。
地中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地带,这些都是航海最天然的优势。
加之这里平原面积小,多山地,对海洋的依赖度高,往来交通和人口迁移也需要走水路,自然就锻炼出了优秀的航海技术。
比如当时的希腊,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就必须从遥远的地中海一带获取食物。
两相对比就能发现,中国海洋意识出现晚,主要还是内驱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向海洋探索的欲望和行动。
《汉书》中就记载了古人对海洋气象的观测情况,汉代名将马援,晚年时打过一场著名的海战。
彼时,他率领近两千艘战舰,一路挥师南下直抵今天的越南,还在琼州海峡立了一块碑,名叫“潮信碑”。
更为著名的几次海上探索就是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以及郑和的几次西洋之行。
但这些出海的原因,要么是为了经济利益,要么是为了弘扬国威,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过海洋。
十五世纪正是大航海兴起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中国却处于郑和航海的尾声,从此之后,中央王朝就开始了漫长的海禁,错过了海洋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中国近代海权的起点——渤海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海军力量和海权意识都相当薄弱,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建国后,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此开始了我们大步迈进海洋的新篇章。
从目前来看,完全为中国所控制的海疆分为五大海区,除了包括渤海在内的的东部四海外,还有台湾部分海域。
中国人海权意识的发展,可以在我们对渤海的争夺中一窥究竟。作为紧邻中国大陆心脏的内海,渤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近代史上,它曾差点沦为公海。
渤海的位置非常特殊,它被两个半岛——辽东和山东半岛两面包围,成为一个半封闭的海洋。海域面积7.7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2700公里,旁边就是北京、天津、河北等重要省市。
因为中国海洋力量发展晚,当时对各项海洋权益的定义都采用了西方那套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基线”,这关系到各国领海的计算标准。
简而言之,渤海如果要成为完全为中国管辖的领海,必须全部包括在基线内,超出基线长度的部分,就是各国可以共同开发、长驱直入的公海了。
但“基线”随着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16世纪时,随着大航海兴起,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了这个概念。
但那时的基线非常短,因为大炮射程范围大约为3海里,所以初始基线也设定为3海里。
当时还有一个取值标准,但因为算法太奇葩,并没有被国际采纳。西班牙国王认为,只要在我视线范围内的海域,都属于我的国土,这就是“视野说”。按照他的标准,西班牙的基线有14海里。
后来武器装备提升,领海的范围也不断扩张,先后出现了多个基线标准,到了1878年,英国《领海管辖法》标定的3海里成为公认标准。
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对大家都有利,因为公海范围扩大,各国向海洋探索的自由度也更大,但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了背后的阴谋。
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3海里严重限制了各国的领海范围,从而给英美等海洋强国自由通行创造力便利条件。
即使是邻近各国领土极为狭长的海峡,他们都可以长驱直入,这样做对别国领土安全的威胁有多大不言自喻。
到了1958年,苏联提出要修改基线长度,直接变更为12海里。
因此,我们在同年宣布领海直线距离为12海里。
中国之所以支持苏联的提议,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对渤海的控制权。因为渤海的宽度,南北半岛之间最短距离为54海里,如果还是按照旧标准计算,那远远不够。
但即便如此,根据渤海的宽度,12海里仍然不能完全覆盖渤海。这时,一个貌不起眼的小岛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就是位于海域中间的北城隍岛。
从辽宁老铁山到北城隍岛,长度为22海里,从陆地互相向外辐射12海里,刚好对渤海实现了全覆盖,从此,渤海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我国的内海。
可见北城隍岛在此局中的重要作用,但如果没有那场长山列岛海战,渤海可能还是会落入他人之手。
北城隍岛属于庙岛列岛,庙岛列岛又叫长山岛或长山列岛。抗战时这里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后被夺回。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兵败溃逃,一些残余部队盘踞在岛屿上困兽犹斗,封锁海路骚扰渔船。
为了夺回长山岛,国家在1949年8月发起了海战,成功解放岛屿全境。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战役,要将渤海划为内海就难于登天了。
海洋的权益与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我们对海洋的管辖和开发,是保卫国家安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必要举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