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惨烈,令我军的广大指战员们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了很多有名的战术。其中就有一位连长,他通过对炮弹落点的观察,发明了一个闻名世界的战术,成为了阻击战的经典战术之一。

志愿军阻击敌人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战役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南下对李伪政权发起了进攻,并一路势如破竹,将李伪军队逼到了朝鲜半岛南边的一个角落当中。

这场战争本来只是朝鲜人民为完成祖国统一而进行的一场内战,但是美国为了维护他们在远东地区的权益,无耻地介入朝鲜战局。

在人民军即将胜利之时,美军在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率领下从仁川登陆,直击人民军腹背,从而令战争形势瞬间逆转,并且将战火一路烧到了鸭绿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军进入朝鲜之后,先后与“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战役,而铁原阻击战正是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期间。

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改善战场态势而发起的一次重要攻势。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采取了积极进攻的策略,一度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然而,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逐渐拉长,补给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运输线受到美军空军的频繁轰炸,志愿军的粮食、弹药等物资供应开始出现短缺。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这一弱点,并开始策划反扑。

李奇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5月21日,彭德怀决定将主力部队转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而“联合国军”则乘机实施全线反扑。

此时,敌我双方的指挥员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关键地区——铁原!

铁原地处朝鲜半岛中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战略要地。如果铁原失守,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将被切断,整个战局将面临极大压力。

为了阻止“联合国军”的北进,确保志愿军主力和伤员的安全转移,彭德怀给第63军下达了在铁原地区阻击敌军15至20天的命令。

彭德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任务对于第63军来说无疑是艰巨的,因为之前63军已经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全军仅有2.4万余人,而且弹药紧缺。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的4个师,其不但拥有1300多门火炮、400多辆坦克,还有空军支援,而且人数也有4.7万之众。

63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人数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然而,即便如此,63军军长傅崇碧依然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因为他知道这场战役的紧迫性,如果他们无法顶住美军的攻势,那么整个朝鲜战局都会变得岌岌可危!

在战役开始前,傅崇碧军长采取了一系列战术部署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傅崇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兵力部署上,他采取了“前轻后重”的部署原则,在前沿阵地少摆兵,在后方多屯兵,以最大限度减少敌人炮火带来的杀伤。

在火力配备上,他则实行了完全相反的“前重后轻”的配置,即在前沿阵地配置较强的火力,以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

在战术上,傅崇碧指示要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夜间派出小分队对敌人进行袭击和骚扰,以迟滞和疲惫敌人。

在阵地构建上,189师师长蔡长元根据傅崇碧的指导思想,将全师官兵分散在200多个点位上,构建了半地下结构的阵地,使我军在敌军炮击时能够躲进地下,减少伤亡。

蔡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63军以极快的速度赶在敌人到来之前完成了部署,所有指战员们都紧紧绷住神经,就等待着敌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