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9日下午,津门诗联书画界名家陈伟明、朱彦民、赵均、敖堃、孟巍、高金舫、王彦昌、陈艳梅等十余位叶嘉莹先生的拥趸和弟子,集体吊唁当代诗教宗师叶嘉莹先生。随后,大家相约来到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共同追思这位被誉为“诗国女神”的百岁老人对中华诗教和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率先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见到回国执教不久的叶嘉莹先生时的场景,并向与会者展示了近十余年来几次登门请益的照片。他认为,叶嘉莹先生当年为诗教、对课重回校园奔走呼号的义举,对今天以诗联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可以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尤其是老先生虽经百难而不倒、终身致力诗教推广的精神,将成为后学者心目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画家、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原主任赵均教授感慨地谈到,老人家作为范曾先生的挚友、诗友,经常被邀请到东方艺术系开办讲座,自己曾多次聆听先生与多位名家巨擘有关诗教方面的探讨,她安贫乐道、倾情诗教的大德高行,早已成为南开年轻一代教师的学习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亲传弟子敖堃教授,掩饰不住悲痛的泪水回忆到,叶嘉莹先生来南开执教第三天,自己就有幸成为先生的亲传弟子,并从此进入诗词研究领域,感谢她老人家当年“发心”的引领,四十多年来先生以推动诗教回顾校园为己任,为诗词文化的赓续和振兴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她老人家的溘然长逝,不仅让自己失去了一位人生导师,而且更是诗学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彦民在发言时表示,作为范曾先生的入室弟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便与叶嘉莹先生有过多次交集,自己虽然不是迦陵先生的门生,但老人家在自己的心目始终是诗国女神般存在。尤其是自己在南开读博期间,先生的公开课总是想方设法搞到入场券,以近距离聆听先生的诗教高论。今天,自己于甲骨文研究之外尚对诗联有所感悟的话,主要得益于她老人家当年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孟巍则从二十多年前在南开大学开办奥数班谈起,并回忆了当时邀请叶嘉莹先生为学员开坛授课的场景。他说,叶嘉莹先生用“诗心”为奥数班学员开讲,可谓社会培训开诗教课之先河,其效果极佳。如今,自己从事的少儿书法培训工作,即是受先生当年的启发,将诗教、联教融入其中。实践证明,此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了很好的启智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思会的组织者、南开大学艺术校友会秘书长王彦昌对诗联界、教育界名家出席追思会表示感谢。他说,叶嘉莹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老人家的家国情怀和诗教育人的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南开学子,自己愿为所有致力于传承叶嘉莹先生诗教衣钵的有识之士,搭建研究、推广叶先生诗学成果的共享平台,让她老人家的高行大德,成为我们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

追思会结束后,大家尚无法走出对叶嘉莹先生邃然辞世的哀惋痛心情,纷纷以挽联、挽诗表达对这位百岁老人、诗国女神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哭祭迦陵大先生(诗四首)
其一
每忆韶华泪眼浑,京城少女展风神。
离台暂且求真我,试韵曾经为隐身。
去国低吟终梦话,还乡最恋是津门
堂前有幸聆精谛,座下倏然变故人。
其二
不啻惊雷耳欲聋,忽闻小筑转头空。
亲朋错愕聆悲讯,泪水飞奔到寿宫。
俪句别裁曾记否?清音婉转杳无踪。
千般苦恨成孤愤,百岁吟哦似梦中。
其三
管易才情李杜魂,丰姿荦荦誉庠门。
驼庵座下双星子,教苑堂前一学人。
雅韵传薪何谓老,平生授业亦称神。
瑶台设帐迎仙客,大士谁言是女身。
其四
当年律苑已分崩,赖有哲贤敢力争。
旧韵翻新常解构,青衿不老始登峰。
夕阳化境无虚赞,女史称尊享誉声。
倘若长风能载梦,何期转世话重逢。
鹊 桥 仙(词一阙)
骚坛骤暗,魁星凋落,大士倏辞我辈。
十年旧忆恍如昨,共怅挽、穷词无味。
流年怎忘,庠门扬帜,总用诗心偶对。
痴情换取满园春,恨梦断、徒留敬佩。
挽联(一副)
诗坛楷范,解惑答疑,焚膏继晷期颐寿;
教苑宗师,安贫乐道,授业传薪万世功。
——后学陈伟明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