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广”)首届毕业典礼举行,229名毕业生依次走上舞台,与所在枢纽院长握手合影留念。
首批毕业生中,有近六成选择继续深造,他们被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及港科广等顶尖学府录取。另有超三成的学生即将步入职场,加入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银行等龙头企业。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南沙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欧阳健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代表,两校高级管理人员及毕业生导师作为主礼嘉宾参加典礼,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殷殷嘱托赠学子
港科广教授送上毕业祝福
活动现场,叶玉如为全体毕业生送上期冀与祝福。
她提到,港科广的创新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港科大的学科设置相辅相成,两校共同勾勒出大学发展的未来范式。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两校整合优势与资源,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让师生茁壮成长,让思想自由碰撞。
希望毕业生们踏入社会时,能够秉持港科大的价值观——正直、坚毅和“凡事皆可为”精神,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
倪明选发表致辞时强调,今年的毕业生们正处在港科广首届毕业典礼和人工智能时代开启这两个重要交汇点。
他希望港科广学子通过三条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创造力,一是通过阅读启迪心智,找寻到真实的自我,永葆求知若渴之心;二是勇敢做自己,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追寻自身热情所在;三是保持好奇心,因为能够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往往比只提供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沈向洋发表主题演讲,他亲切地将首届毕业生们称为港科广的“联合创始人”,指出大家是港科广第一批毕业生、第一批在香港以外获得港科大学位的学生以及第一批在创新学术结构下接受真正跨学科教育的学生。
如此多的“第一”加持,沈向洋却以自己在微软主导开发“必应”搜索引擎(Bing)与“谷歌”竞争的职业经历为例,告诉毕业生们可以偶尔做第二,要勇敢地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挑战,并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和不断尝试。他建议毕业生们,“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会对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惊讶。”
勇于探索、无惧失败
毕业生代表分享学业体会
来自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的硕士研究生蔡一涵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表感言。在他眼里,港科广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思想者和行动者汇聚的地方,一个挑战现状的地方。
他分享了同学和自己在港科广的跨学科学习或项目制创业的经历:有人从心理学专业转型成为“智能物流专家”;有人在经济学的转角走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而他自己和团队携手,共出版了七本关于写作的教辅书籍。
他表示,港科广的学生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因为“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而是进步的勋章。港科广不仅容忍失败,还将其视为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采访中,蔡一涵表示,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他非常激动,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他认为在港科广就读,自己学到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跟现实世界交互。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他们在项目中边干边学,即使最终失败了,也能从中收获重要启发。
毕业后,蔡一涵选择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就职,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和销售各类高科技产品,他所负责的领域是澳大利亚体育渠道的产品营销,对于工作内容和环境,他感到非常开心满意。
立志建成世界上
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港科广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以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今年的229名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港科广的首批红鸟硕士班。
红鸟硕士班项目是港科广“枢纽—学域”架构下的首次实践,践行创新型融合学科大学的使命,采用小组项目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长、宽广学科知识面、全面可迁移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项目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他们合作解决来自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受多元导师团队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学术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论文研究,项目导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可迁移能力,业界导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真实需求。
在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红鸟硕士班项目的毕业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道路,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领军人才。
小南带你看
7000吨钢结构将拼装完成,南沙“科技方舟”升帆在即
这一国际盛会将在南沙举行!邀请函请查收→
文字:罗瑞娴、张丁璞
通讯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图片:罗仲贤、主办方供图
编辑:刘嘉欣
校对:武姣姣
二审:谢依庭
终审:齐华伟、黄增才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