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靖/文图
“我们的心越静,产品在天上飞得越稳。”11月29日1时许,在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气源子系统总装分厂,气源产线组组长郑建文忙着看图纸、量零件,把精密的零部件不断拆解再调试。
在一线“拧出最好的螺钉”
“这里,每一颗螺丝、每一个零件,每一次装配,都承载着飞行员的信任与国家的期望。”郑建文的声音在车间内不断回荡。
十年前,24岁的郑建文刚从河南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应聘到新航,被分配在总装分厂装配一组当一名装配钳工。
“我没听错吧?那我大学岂不是白上了?”带着失落走进装配现场工作的郑建文,整个人都提不起劲儿。身边同事的一句话更是不停在他脑袋里打转:“你这个大学生,怎么也来这里拧螺钉了?”
事实上,当时工厂正逢改革关键时刻,因产品迭代升级,装配一线急需像郑建文这样的新鲜血液来提升装试水平,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司特地为郑建文指派了技术一流的首席高级技师牛广光作为师傅,他很快就察觉到了郑建文的失落和迷茫,语重心长地说:“航空企业最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敢于担当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你要知道,螺钉也不是好拧的。”
师傅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他清醒了过来。“拧螺钉,我也要成为拧得最好的那一个。”从那以后,郑建文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背诵、自测、恶补各种装配技能,拉着老师傅求“诀窍”,去网上搜视频跟练,基础技能掌握后,又把学习方向对准了各型产品,逐项练习不同产品的装试技巧,复盘、总结、找差距……在2016年的新乡市职业技能竞赛装配钳工技能竞赛中,郑建文荣获第一,成为人人称赞的“装配王”。
会创新才是“硬核实力”
航空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新机型配套产品的很多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前所未有,这也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产业工人,会创新才是最硬核的实力。”郑建文说。
2018年,郑建文竞聘班组长。他像一个被拧紧的发条,充满了斗志和动力,每天不停地在班组穿梭,不是趴在试验台上摸索产品一装数据,就是考虑着组建电磁阀作业单元消瓶颈,或是看班组“谋划”一次拆迁减少走动浪费;他改变班组布局,并从工装、辅料等拉动装配的上下游环节,彻底掐灭因外部因素造成的停产等待时间……有人说郑建文是“瞎折腾”,但在他接手班组的四年时间里,班组全年交付产值从不到1亿提升至4.5亿。
“卡脖子”难题考验着技术工人的创新力。一项高精度电控伺服控制阀不仅单价高、质量不稳定,同时又无法保证及时供应,成为公司型号研制的瓶颈。2022年,为打破技术壁垒,新航决定自行开展研制,但当时此类高精度控制阀在装配工艺和方法上处于空白,郑建文主动请缨承接任务,经过150余次拆装,400余条调试记录,五个月的时间,一款工艺精湛、精度卓越、性能稳定的电控伺服控制阀在他的手中诞生了。这款阀门不仅成功通过了严格的环境试验和技术考核,还赢得了客户的高度称赞。
2023年,由郑建文主导的更高精度的有限转角式伺服控制阀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完成了单件30万次寿命试验考核,为新航在军用战机电控技术应用上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担当的“航空好儿郎”
“你看,这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可不能错,一旦出错,整个系统都可能受影响。”车间里,郑建文一边演示,一边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在他的带领下,不少青年员工迅速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无知到独当一面。
“一线产业工人不能只顾埋头苦干,也要‘仰望星空’,关心企业发展,支持行业和国家进步。”在郑建文看来,快速发展的航空工业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青年员工,作为班组长,他要鼓励并组织班组青年参与到日常创新工作中。
攻难关、做改善、行精益。2021至2023年,郑建文带领班组青年共完成学习改善提案1658条,担当及参与厂级重点改善35项,完成多次技术突破。2023年6月,郑建文担任气源产线组组长,面对陌生的专业领域,郑建文带领班组成员以问题为导向,边学边干,短短4个月的时间梳理解决问题176条,顺利完成新航首条精益数字化产线的试产验收,他带的徒弟也在多个比赛中崭露锋芒。
从业十年来,郑建文凭借着精湛的装备技术,迅速成长为岗位骨干,他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问题,申请多个国家专利,先后获得“航空工业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站在老一辈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让每一个零件都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品’,让国家的航空事业飞得更高、更远,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航空好儿郎’。”郑建文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