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民国时期,浙江俞家绝对是江南屈指可数的显贵家族,族中俊杰辈出,名流如云,其中“俞三少爷”俞启威更是传奇一生。
但俞启威并不想承蒙祖荫的富贵生活,反而选择了一条坎坷丛生的革命道路。
他早年间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江青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1948年12月,天津解放前夕,俞启威被毛主席任命为我国首任天津市长。
那么俞启威有何革命经历?他为天津的发展又做过什么呢?
不走寻常路的富少,曾有过短暂婚史
俞启威的家世十分显赫,他的祖父俞明震曾官至甘肃提学使。
要知道当年鲁迅得以顺利留学日本,也曾暗中受过俞明震的点拨和帮助。
俞启威的父亲俞大纯,也曾任民国陇海铁路局局长。
战争时期,浙江很多名门在历经劫难战乱后,仍屹立不倒,俞家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俞家几代的发展和壮大,到俞启威这一代,他的家世昌隆到非普通富户可比拟的地步。
在乱世之中,向来只有稳妥行事,才能求得生存,但家中排行老三的俞启威,却反传统,反礼教。
当家人都在留洋考学时,特立独行的俞启威就常出入进步社团,公开发表救亡演讲,与田汉等人交往密切。
1931年,19岁的俞启威,在姐夫家偶遇一个名叫“李云鹤”的女生。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互定终身。可不曾想,这段感情却在1933年结束。
一次集会中,俞启威遭到国民党局的逮捕,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才成功从狱中脱身。
但经此一事,两人的婚姻却也走到了终点。
离婚后,妻子北上延安,改姓为江,而俞启威也展开了全新的生活,两人之间再也没有交集。
1935年,俞启威做了两个影响人生的重要决定。
一是改名为黄敬(下面都以黄敬称呼),二加入共产党,真正投身到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当中。
参与“一二九运动”,积极治理蝗灾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占据华北后,刻意鼓吹华北自治,这些疯狂言论惹恼了千万爱国人士。
为了抵制日军的不法企图,毛主席等人经过商议后,决定于12月9日发动学生队伍上街游行。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黄敬勇当先锋,他和董毓华等人带领着广大学生,勇敢挣脱日军束缚,积极走上街头高喊爱国口号。
“一二九”运动影响深远,也让黄敬首次接触到了毛主席,事后毛主席更是对黄敬赞赏有加。
抗日战争中,黄敬临危受命,任职北平市委书记。
他生性聪明头脑灵活,临场应变能力超出常人。
在北平,他主持召开了多个重要会议,会上他大胆发言,积极为组织建言献策,再次受到毛主席的重视。
而黄敬在任职晋察冀区委书记时,也不忘解放农民大搞生产,积极建设晋察冀边区。
1943年,晋察冀边区迎来一场罕见的蝗灾。
当时的生活条件艰难无比,没有农药和驱虫剂,但庄稼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经不起蝗虫这样糟蹋。
该怎么办才能既消灭害虫,又将损失降到最小化?黄敬冥思苦想,最终想出一条妙计。
只见他走到田里,当着大家的面抓起一把蝗虫,烧熟后直接送进嘴里,然后大快朵颐起来。
于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克服对蝗虫的恐惧,争先恐后去田地里抓蝗虫吃。
半个月后,田地里面的蝗虫顿时减少一大半,农民的庄稼又恢复往日生机。
1949年,天津来了个黄市长
1948年12月,执行能力突出的黄敬再次临危受命,被毛主席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
从1949年初到1952年底,这位市长和天津人民一起,砥砺前行。
而他的搭档,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克诚和黄火青。
三位黄姓干部,也就此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三黄治津”局面。
黄敬到达天津后,立马辞别妻子来到会场,开了一场上任大会。
会场上气氛十分活跃,上到干部下到工人,大家踊跃发言,每个人脸上喜气洋洋,大家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当中。
而黄敬也没有闲着,他在会场上妙语生珠,用一口地道的天津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有人疑惑地问道:
“黄书记,您天津话说得这么好,莫非也是天津人?”
黄敬微微一笑:“我嘛,一直都是天津人!”
整个会议在黄敬的带动下,气氛更是推入到佳境,掌声此起彼伏。
一个浙江人为何会说天津话,且说得这么字正腔圆呢?
原来,早年间黄敬在天津读过书,曾练就一口地道的天津腔。
在与别人交流时,他可以随时随地无缝切换到天津话模式,就连妻子范瑾都连连称奇。
新官上任三把火,黄敬到达天津市的第一天,就令签一掷,要求恢复天津的通信讯号。
在他到达天津的第二天,市内的供水基本恢复正常,老百姓总算不用挑着扁担去赶老远的路去挑水。
黄敬到天津的第三天,市内的交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他到达天津的一个月内,天津市中心秩序恢复正常,市里的4000多家民营企业也有条不紊的重新开张。
他用一己之力,让整个天津坐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并成为全国扭转风气、恢复发展速度最快的模范城市。
黄敬是文化人,他明白要想治理好天津,必须要抓生产。而要想发展生产,就必须要安抚好工人群体。
为此,他特意召开了一次工人座谈会。
会上,黄敬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向在座的数千名工人这样说道:
“党中央告诉我们,在进城后一定要先找工人同志谈谈,如何把咱们这座城市管好...”
这番接平易近人的话语,也迅速拉近了黄敬与天津工人们之间的距离。
那一辈的工人们都说,有这样的市长,他们就是没有饭吃,也不会有怨言。
在天津市转了一圈之后,黄敬又马不停蹄穿梭在各大校园,他走走停停反复思考,最后决定兴办实验小学。
自古教育是大事,一点马虎不得。在他的敦促下,实验校园很快落成。
作为市直属小学,天津市实验小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里面有读书室、艺术室和实验室等多个教室供学生使用。
由于校园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所以这个小学直接开全国实验小学之风。
黄敬在任期间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为了人民,他心甘情愿当公仆。在多日的奔波与劳累中,他患上严重的糖尿病。
可病痛难不倒这位共产党员,即便在疾病发作的时候,他依旧坚持在第一施工现场,甚至拿着铁锹撸起袖子,带头干着卖力的活。
左一黄敬
那一刻,他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黄敬的模范作用起得好,底下的人干活快,不消两年的功夫,整个天津市从内到外大变样。
为修建工人宿舍,黄敬多次找毛主席求援
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工人的问题。
黄敬喜欢与工人打交道,遇到市政建设方面的难题,他还会找老工人进行商议。
那时正值天津解放初期,黄敬走马上任后不久便也注意到,工人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
在落后的帐篷区,几乎每几十人挤在一间房里度日,生活十分不便。
作为一市之长,他决定要为农民工做点事,修建5万间宿舍出来。
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5万间宿舍究竟该修成什么样?如何节约成本?这些都需要急迫解决。
眼下财政非常吃紧,国家正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市里的拨款最多能建3万间。
黄敬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去找毛主席帮忙。
当毛主席听说黄敬要盖5万间工人住房时,他沉思半天说:“5万间宿舍不是个小数字。”
黄敬立马接上话:“这些宿舍我决定不盖楼房,只盖平房。我找人算过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节省成本!”
毛主席听后欣慰地点点头。
毛主席一路从群众中走来,自然不忍百姓受苦,很快便同意了黄敬的这次请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援。
为了盖好工人房,黄敬又多次找到毛主席。
大到房屋面积,小到建材用料,以至于工人住院的一砖一瓦,他都要跑到丰泽园寻求毛主席的意见与帮助。
毛主席看到黄敬尽心尽责的为人民服务,一再说道:“这个黄敬啊,天津有他在,我放心不少!”
在黄敬的大力奔走下,到了1952年年底,位于天津中山门、王串场等五处距工厂集中地较近的地方,整整5万间瓦房全部竣工。
工人宿舍
这一年的冬天,那些住房困难的工人们,再也不用挤在破败的帐篷里挨冻了。
同样的,在那一辈天津人的记忆中,1952年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1952年7月,作为华北主要的港口——塘沽新港一期工程,在黄敬的主持下得以竣工,恢复了对外贸易。
同年10月,在花费一年时间后,天津医学院正式开学。经过多年发展,到1996年,天津医学院跻身“211工程”。
多年来,这所学校专心培养医学人才,不断造福社会。
到了1952年底,天津全市GDP比1949年足足增长了2倍还要多,整个天津市欣欣向荣。
可同样的,他们敬爱的黄敬市长,也在1952年这一年离开了天津,调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天津的老百姓们再也看不到他的亲切笑脸,地里田头,也再也没有那个朴实高大的身影。
1950年6月1日,天津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黄敬(左)
而生活中的黄敬没有一点架子,他思维灵活幽默,处事厚道,对部下也非常宽容。
在天津出行时,他常常和司机抢着开车,闹出“市长给司机开车”这样的桥段。
面对这样一个喜欢打闹逗趣的老干部,司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开车闲逛。
但为了安全起见,司机总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寸步不离黄敬。
有一回黄敬开车时,因为没有驾照,差点被门卫拦下来。为此,黄敬特意苦学开车技术。
黄敬的平易近人让大家看在眼里,如果不是有心人提起,估计没多少人知道,这位朴实风趣的老干部,竟是名门之后。
但谁能想,向来平易近人,做事雷厉风行的黄敬却病倒了。
1958年2月10日,黄敬因病在广州去世,年仅46岁。
他的突然离世,带给天津人民无限的遗憾。
结语
在那5万间充满记忆的简易平房里,天津的工人师傅们度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春夏秋冬,许多住户甚至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三代。
一直到20世纪末,在时代的更迭中,这些平房才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
光阴荏苒,当年那个市长带头,全民拿起铁锹集体奋斗的热血时代已然走远,但黄敬却始终保留在天津人的记忆中。
时至至今,老一辈的天津人在提起黄敬时,仍会无比尊敬地感叹:“他是我们的好市长,黄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