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日,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卢医镇卢医街村的小工坊,工人们有说有笑,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熟练的编织手法,在不停地舞动,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工坊一成立,我就过来上班,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离家近,还能照顾小孩,比在外边打零工强多了。”编织工杨春燕感慨地说。

针对辖区村庄群众致富门路少、集体增收渠道窄,一些宝妈及老人赋闲在家等实际问题,卢医街村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党建统领、分类施策,全域推进建设共富工坊,一个个“小工坊”托起了“共富梦”,带动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卢医街村党支部今年通过“共富工坊”建设活动,卢医街村的“小手串编织小工坊”于今年2月成立,他们采取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灵活招工,灵活使用的办法,吸纳镇域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通过岗前培训,顺利到“小工坊”务工。目前,“小工坊”已吸纳脱贫户10名,累计带动6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每位群众年收入2万余元,托起了低收入村民的就业致富梦,成为卢医镇卢医街村“共富工坊”的新亮点。

“我们这个小工坊,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月工资普遍在1800元至3000元之间,这个编织技术操作简便,学着比较容易,一学就会,老少皆宜;另外,活可以在这里干,也可以把材料拿回家干,时间不受约束,不耽误干农活,不影响操持家事,深受周边村民,尤其是在家带娃的宝妈们的青睐。”厂负责人苏丽说。

一个个“小工坊”,通过党建引领,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在卢医镇落地成长,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与16个重点村选准了结合点,成工农互促、工农同富的创业就业体系,拓展了就业渠道,拉大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的农村致富新路径。

今年以来,为了深化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平县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打造“共富工坊”,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共富工坊,是指综合集成各方政策、资源、力量,依法利用 帮扶车间、老村部、旧厂房、闲置学校等,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将相关产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布局到农村,带动富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就业创业平台。

在“共富工坊”创建中,重点是找准村企合作结合点,增强企业、行政村与脱贫群众利益联结的紧密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目前全县参与“共富工坊”109家企业、95个村。

建好“共富工坊”的同时,镇平县成立“共富夜校、共富技校”,重点是通过技能培训、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已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20余期2600人次,实现就业800人。在“共富合作组织”创建中,重点是规范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开展政经分离,实行第三方公司记账,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政经分离试点遮山镇17个村已全部结束,正全县铺开。

突出产业培育,聚力推进生产空间园区化。镇平县运用“产业链、产业园”思维,构建“两园三专四特九大产业链”发展格局,抓好小麦、金鱼、蔬菜、荷花、苗木花卉、食用菌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乡村振兴食品产业园和10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南省级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玉、鱼、花、面“四特”优势产业,实施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三专建设”行动,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83个。按照“田村一体”思路,运用“投融建运管”模式,建设20万亩高标准农田。

与此同时,镇平县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以“四沟四渠”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实现“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按照“景村”一体思路,规划“一带三环多片区”和美乡村精品线路,面向全国招募22个乡村运营师团队,强力推进农文旅、产文旅、养文旅融合发展,创成省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8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3个。(来源:镇平县委宣传部 作者:谭亚廷 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