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何雨佳

日前,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颁奖仪式在湖北省咸宁市举行。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首次参赛,斩获采编类二、三等奖各1项,媒体融合类二等奖1项,数智作品类三等奖1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导教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于业成介绍,本次比赛面向全省高校,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近50所省内高校踊跃参与。竞赛旨在培养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是湖北省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纳入政府奖的学生赛事。

荆楚非遗在她们的视频里重新焕发光彩

创作初期,无从下手,“第一次做这样的创作,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学生们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在网上刷到了一个非遗视频,想到我们学校跟潜江非遗的深度联动,于是就决定去做一期关于非遗的视频。”谈及选题时,学生梅甜这样回答。她们的作品《遇见非遗——江汉平原皮影戏》由此拉开帷幕,梅甜、鲁思涵、刘周思慈迅速组队,开始了寻访江汉平原皮影戏。

“在网上看到的也仅仅是一段视频,具体位置、门牌号我们都不知道。”学生们选择在周末一家一家地寻找。

“确定就做,脚下总能绽放出故事!”那几日,好友们在微信运动推送中总能看到她们步数上万。“每次结束后都想爬回学校,一步都不想多走。”

在同班学生的影响下,23级新闻专业学生也逐渐着手寻访非遗传承人,让非遗走入年轻人的视野里。

“幸好坚持下来了。”这是学生张语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授课老师李维林的建议下,黄浩展、杨可、李子洋也加入了这个团队。她们将各自不同的作品融合在一起。

“要做非遗,就要搞个大的。”从大布到大漆、花鼓戏,荆楚非遗在她们的视频里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张语涵想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众,五一期间,张语涵回到家乡红安,找到了“红安大布”传承人,开始了讲述“红安大布”的故事,“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那个海报是我自己制作,一开始是完全不会的,感觉挺艰难的。”张语涵回忆。

学生在比赛中磨练新闻“四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磨合中,另一部获奖作品《荆楚非遗 生生不息》带着一个个故事出现在比赛里。“如果能让非遗走入更多人的视野里,我们多走一些路那也没事。”他们分享。

指导教师李维林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荆楚非遗 生生不息》通过融媒体形式的展现,让非遗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李维林说,“希望学生们永远不会停下基层寻访的脚步,用自己的镜头与笔锋讲述出更多有意义的故事。”

“漆器制作既是磨物的过程,也是磨人的过程。当人静下心来的时候,漆器就做成了。当漆器做成的时候,人也就静下来了!”黄浩展作为大漆部分的短视频制作者,对于这次创作过程有着自己的感受。他分享:“在不断地拍摄、打磨作品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大漆老师的那句话是多么有深意。”

在黄浩展看来,这也不仅仅是塑造作品,更是在塑造自我。“百刀一斤漆,古人的智慧、坚韧,今人的努力、坚守,都是我想去传播的,更是想让大家了解的非遗魅力!”

指导教师于业成表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此次比赛,学生们将新闻四力融入学习日常,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提及比赛,获奖学生说:“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做一个好的传播者,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本应大放异彩的事物。”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