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副省长陈平等介绍山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山东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特别是今年防汛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请介绍山东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黄红光:山东水旱灾害多发,十年九旱、旱涝急转是基本水情。从今年看,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极端性特征突出。上半年降水异常偏少,6月份仅为常年同期的1/3;7月份旱涝急转,单月平均降水量417.8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2倍,居1916年以来同期第1位;4个市、27个县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泗河、韩庄运河等多条骨干河道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一度有东平湖、南四湖、21座大中型水库和2712座小水库同时超汛限水位,防汛形势十分紧张。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防为主、预防为先,全力织牢防汛“安全网”;强降雨区基层干部群众坚守一线、巡堤查险,构筑起防汛抗洪的坚固防线,确保了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无一人因洪涝灾害死亡,夺取了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是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汛前落实防汛责任人及预警人员4.1万人,充实技术专家3800多人,修编防汛预案5.6万册,开展实战演练3062场。重点部位、薄弱环节提前预置队伍物资,落实防汛救援队伍495支,储备防汛物资规模21.4亿元。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坚持汛期不停、排查不止,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省防指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动相关部门抓好山洪灾害、水库安全、城市防汛、农田内涝等重点领域防范,落细落实防范措施。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实施“三道防线”强基工程,所有水库全部建成雨水情自动测报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雨水工情状况。汛期共发布洪水预警58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25期,发送预警信息124万条,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2.2万人次,精准预报出沂沭泗河、南四湖、东平湖等洪峰过程,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支撑。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健全精准调度机制。健全联合会商机制,组织水文、气象等专家滚动会商研判,做好预防性部署,先后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4次,并2次升级至三级应急响应。建立统一调度机制,将调度指令直达一线,累计发出省防指指令16条、跨市拦河闸调度指令50条,组织大中型水库预泄水量5.9亿立方米、调洪53.3亿立方米。完善重点流域防控机制,大汶河流域强降雨期间,组织水库、闸坝预泄腾库、层层拦蓄,运用多种分洪措施,确保了东平湖度汛安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们都知道,山东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请介绍一下,水利部门在深化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文林: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决定了必须加快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近年来,省水利厅立足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推进实施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全面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科学配置、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用水结构不断优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省政府印发实施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若干措施,配套制定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全面规范水资源管理。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逐年逐级下达控制目标,全面完成跨市主要河流和水库水量分配,全省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241.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6.3%和11.8%。
二是建立健全水资源全链条监管机制。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水资源规划管控约束,将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工业园区扩区调区的前置条件。“十四五”以来,共完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92个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数量居全国首位。严格落实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限批制度,4个超载市顺利完成水资源超载治理任务。完善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全省1.6万个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单位和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计量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健全地下水压采长效机制,综合采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方式,推动地下水超采量较基准年(2015年)减少4.51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减少8340平方公里。
三是建立健全深度节水控水机制。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从严制定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实施218个行业类别1632个省级用水定额标准,建立起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用水行业的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体系。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8%,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91%。加大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力度,济南等6个城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加快构建节水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布首批节水产业重点企业名录73家,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22个,全省节水产业企业1.2万多家、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
人民网记者:
我们知道,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近年来围绕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支撑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李秋生: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强重点规划衔接和中央投资争取,全力推动深化水利改革和山东现代水网建设。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衔接,健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规划编制中,都将水利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全力支持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配合省水利厅编制出台现代水网建设等重点规划方案,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谋划提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抓住国家完善“十四五”水利专项规划之机,争取官路、黄山、太平等大型水库,大沙河、马头山等中型水库,以及沂河、金堤河治理等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及安全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顺利启动建设和争取中央投资创造条件。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2021年以来,争取国家各类政策工具累计支持资金达78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共争取57.7亿元,支持老岚水库、小清河综合治理、南四湖湖东滞洪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国债资金方面,共争取190.5亿元,支持双堠水库、太平水库等重点工程134个,有效缓解了各级筹资压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共争取过审水利项目843个,其中581个项目已发行债券537亿元。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推动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完善重大水利工程推进机制,2022年,会同省财政厅、水利厅对水利管理办法进行改革调整,优化项目审批层级、补助标准和申报程序。对于省级立项审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精准指导落实要件材料,优化建设方案,高效完成了6座新建大中型水库以及11处大型灌区等重点项目立项,为及早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平台在线调度、现场督导、通报督办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协助解决工程建设相关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强化价格调控,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修订实施《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推动实施“两部制”水价,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收益可以按照不高于政府投资4个百分点确定,吸引更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将水价与工程运行成本相衔接,全省农业供水末级渠系工程平均运行维护成本每立方米0.143元,平均农业水价0.147元,切实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经费难题,确保田间水利工程有人管、用得上、管得好。深化城乡用水价格改革,适度拉大用水价格分档级差,通过价格杠杆推动社会节水。同时,指导各地市推动实施综合水价政策,优化区域供水结构,保障用水安全。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