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耕地质量可靠、优良,才能保证粮食丰产丰收。走进仪征市后山区的田间地头,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一幕幕改良土壤、提质增效的生动场景正在上演,仪征的土地在“沃土”计划的滋养下,孕育出更加丰硕的希望与未来。
刘集镇作为此次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前沿阵地之一,现场装载机、撒肥机正轮番上阵作业,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我镇组织了13台撒肥机、7台装载机、1台无人机、10台深翻机械分6组作业,覆盖项目所有区域,每天作业面积约700亩,确保项目按进度顺利完成。”刘集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李忠全介绍。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丘陵地区,立地条件较差,耕地基础地力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浅、质地黏重,耕地质量等级和粮食单产均低于扬州市平均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地力、提高产能。
“根据前期土壤周期性检测和三普调查,我们发现仪征整体土壤有机质水平不高,尤其是我市后山区丘陵地带耕地地力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对我市粮食增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环耕科科长王玉红介绍。
2024年,我市根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地处丘陵地区的陈集镇、刘集镇参与了此次项目实施,同时我市最终被确定为全省13个项目实施县之一。“本次项目实施面积2万亩,其中,陈集镇实施面积1万亩,刘集镇实施面积1万亩。”王玉红说。
“我市主要由三个实施主体承担这项工作,分别为刘集镇人民政府、陈集镇人民政府和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王玉红介绍,三家实施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陈集镇人民政府和刘集镇人民政府承担有机肥撒施、深翻耕作业、第三方核查等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承担田间试验、效果监测、全过程监测系统应用、肥料质量抽检等工作。
“我们最终要实现提质、减肥、增产的绩效目标。在提升有机质方面,通过连续3年的实施,第一年有机质量实现持平略增,第二年增加5%,第三年提升10%;在产量方面,单产每年提升3%;在肥料用量方面,每年减少10%。”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实施效果的科学性,市农业农村局在项目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耕地有机质提升效果跟踪监测点,监测点均匀分布,在项目实施前后分别取样测试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耕层厚度、容重等土壤基本理化与养分性状指标,跟踪监测并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培肥改土、增产增收等效果。
“全市共建立40个监测点,其中,固定监测点20个、随机监测点20个。因为本次肥料用量每亩达到1吨以上,所以商品有机肥用量较大,检测批次也比较多,总批次达到44个批次。”王玉红说。
我市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项目采用“1年深翻耕+秸秆还田+3年连续施用商品有机肥料”技术模式。
在水稻上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在小麦上重点推广“深翻耕+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技术模式,探索“深翻耕+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的新技术、新模式。
据悉,该项目将以近5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为项目对象,通过深耕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措施,确保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化肥用量科学合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和组织运行机制。
项目第一年实施期限为2024年7月至2025年11月。
仪征融媒体记者:朱月 陈建林
【原文标题】仪征“沃土”计划:耕地提质粮稳增产 力促土地“生金”
来源: 仪征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