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意义
打造“红色美景”。萧县丁里镇胜利社区擦亮红色名片,讲好红色故事,努力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赓续“红色血脉”。发挥红色精神凝心聚力、塑形铸魂的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激发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致力“红色富民”。推进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把红色资源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开拓新路径、增添新引擎。
擦亮红色名片,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旅游迸发青春活力
蔡洼红色景区研学活动现场。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蔡洼红色旅游景区在研学产品中增加互动拓展环节,将革命战争元素和军民鱼水一家亲等众多元素融入环节设置中,增设了医疗救援、织布体验、推石磨、模拟发电报、吹号角等场景,推出推独轮车比赛,让游客扮演“支前民工”,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景区还开展运水比赛,模拟老百姓为人民军队义务送水。记者在景区采访时,正巧碰上一场独轮车比赛,参与研学的学生们扮成“支前小将”,推着独轮车给前线送军粮,体验了当年支前的不易。“推车要掌握技巧,否则很容易失去平衡,摔滚在地。”一位学生说。“红色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旅游产品更加多样,游客体验更加丰富。”刘毓峰说。近年来,红色景区已接待省内外参观群众上百万人次。
延伸“红色链条”,打造红色品牌
乡村产业振兴打出“三张牌”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发展是关键。景区可持续,利益共赢是基础。怎样让村民和村集体分享到景区发展的红利?胜利社区“两委”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打出了产业振兴“三张牌”。“第一张牌”是盘活土地资源。5000多亩良田是胜利社区最大的资源。针对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部分良田无人耕种或效益不高的情形,胜利社区成立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大大提升了土地效益。“2020年是宣传发动阶段,流转了396亩,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提高了他们参与流转的积极性。第二年流转的土地一下子就增加到1600多亩。今年,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已经扩大到2116亩。”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克东告诉记者,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后,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交由专业人员经营,纯利润的六成归集体,四成归第三方。“村集体从纯收益中拿出60%用于给村民分红。去年,每亩地分红150元,再加上每亩地900元流转费,村民从每亩地获得的纯收入约为1050元。”“第二张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萧县以羊闻名,被誉为“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丁里镇所产本地白山羊多数散养在山间,肉质鲜嫩、不膻不腥,制出的羊肉汤色泽光亮、汤质鲜美,胜利社区正处在萧县白山羊养殖的核心区,有养殖白山羊的传统,一些村民靠养羊增收致富。“我流转了50亩地种小麦和玉米,玉米就用来养羊。羊长到六七十斤的时候,附近的羊肉馆就会主动上门订购,从来也没担心过销路。特别是每年夏天‘伏羊文化节’举办期间,咱这里的白山羊供不应求。”村民潘长发告诉记者,他在门前空地上养了30多只羊,加上种地收入,一年可以挣十多万元,一家四口生活富足。胜利社区鸟瞰。胜利社区供图按照萧县近年来提出的“七彩农业”发展新思路,胜利社区依托“白”色山羊、“红”色辣椒、“灰”色菌菇、“紫”色葡萄、“绿”色芦笋、“黄”色肉牛、“橙”色胡萝卜等特色农业资源,积极做好“红色+土特产”文章,探索“庭院经济”“散养经济”等多元发展模式,开展集约化、订单式运营,实现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绘出乡村产业振兴“七彩画卷”。目前,胜利社区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多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规模种植200亩葡萄、50亩优质芦笋,动员23户群众养殖白山羊300余只。社区引导群众将房前屋后、闲置房屋等土地资源集中起来,打造具有农家韵味、乡土气息的美丽庭院,发展丰富多彩的“庭院经济”,开展金银花、食用菌、应季蔬菜、果树等种植,如今已集约35.5亩空闲地块种植金银花,集约闲置房屋3360平方米种植平菇8万余棒。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一对一”收购协议,并定期组织农技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和种植指导,让村民的小庭院有“颜”又有“值”。“第三张牌”是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集红色教育、科普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构建“红色蔡洼”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蔡洼景区已经引来了客流,对于社区而言,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把人给留下!11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村民高坤的农家乐土菜馆,只见店里座无虚席,厨房里,高坤不停掂着锅勺,忙得满头大汗。高坤过去长期在外务工,前些年,一家摄制组来蔡洼红色景区拍摄专题片,在附近找不到一家饭店,便聘请高坤帮他们做饭。高坤看到了赚钱门路,便返回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土菜馆。自家房屋里支起六七张桌子,烧的都是本地土菜,土鸡土鹅特色鱼,几乎天天宾客爆满。“都是咱萧县的正宗土味,吸引的都是回头客。别看就六七张桌子,一年营业额可有上百万元哩!”高坤快人快语谈论“生意经”,笑里透着憨厚。“文旅经济具有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等特点,实现好资源优势转化有助于做热文旅市场、扩大文旅消费,带来经济效益。”丁里镇负责人说。胜利社区淮海战役主题艺术墙。何雪峰 摄胜利社区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将蔡洼新村红色公园、胜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蔡洼景区、郭庄知青园串联起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抱团发展。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周边地区60余家单位建立共享的红色资源和文化教育传承机制,谋划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让红色资源在互融互通中绽放光芒,释放能量。据介绍,2015年,胜利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还是零,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去年,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00万元。“明年,我们打算把出租期满的窑洞、水库等集体资产收回来再承包经营,聘请专业团队,打造新的旅游景点,相信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还会持续增加。”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克东信心满满。
传承红色精神,筑牢“红色堡垒”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色小分队
胜利社区大力发展菌菇产业。萧县丁里镇供图“打扫卫生、除冰抢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色小分队。”胜利社区第一书记张强告诉记者,尤其是夏收夏种、秋种秋收期间,红色志愿小分队日夜守护,发挥大作用。在胜利社区,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张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群众力量”。今年9月,受台风“贝碧嘉”影响,萧县连降特大暴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生产承受很大的压力。然而,胜利社区5000多亩玉米地如期迎来丰收。原来,早在汛期来临前,党员干部就未雨绸缪,在全社区排查沟渠堵塞情况,由集体出资,实施清沟沥水工程,把全村的地沟都挖了一遍。同时,社区干部还组织了应急演练,明确了安置撤离点,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刘克东至今还记得那一幕感人场景:暴雨倾盆,挖掘机在前面开路挖沟,红色小分队的党员干部顶风冒雨、扛着铁锹在后面铲,不断有村民披上雨衣、扛起铁锹,加入战斗。一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汇聚成流,筑起抗击天灾的坚实堤坝。“干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体现出红色精神的传承。”刘克东说。红色小分队的成员最初只有几名社区干部,此后不断有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品牌”。刘克东说,今年以来,红色小分队共协助社区“两委”调解矛盾纠纷35次,排查燃气隐患672户,为民服务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赓续红色血脉,激发红色动能
和美乡村建设争当样板
蔡洼红色景区一角。何雪峰 摄“红色精神穿越时空,为我们后人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刘克东说,胜利社区将传承红色基因,点燃红色发展引擎,沿着“小推车”的车轮轨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来源:安徽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