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悬壶济世,穿越百年,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20周年。回眸120年筚路蓝缕的传承与发展,几代五院人薪火相传,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
在120年的历程中,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们数次临危受命,为生命逆行,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抗震救灾救援的第一线。今天,让我们走进应急救援的“第一现场”,感受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抗美援朝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五院随即指派医生俞庆庆参加抗美援朝国际医疗队。1952年3月,王雪桥等12位医生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救治伤员,其中7人立功。
1956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军事医学总结外科组全体合影
1953年4月—1954年5月,俞庆庆等6位医生再赴朝鲜战场开展医疗工作,期间俞庆庆立功受奖。
俞庆庆使用的胸章及获得的勋章
抗美援朝使用的手术器械
战后,俞庆庆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事医学总结外科组的总结工作,编写了《胸部战伤》《创伤休克》《血库供血与野战输血》等三部书籍。
《创伤休克》书籍、《胸部战伤》书籍、《血库供血与野战输血》书籍
1954年5月,外科医生吴训元受命于上海市卫生局,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国际医防服务队27分队,赴前线参加救护工作。
吴训元医生参加抗美援朝通知
唐山抗震救灾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五院接上级通知后,当日便组成内外、妇儿、五官科、麻醉科医生以及检验士、药剂士、护士等共15人的医疗队,于次日赶赴灾区第一线。
按照救灾总指挥部安排,五院(工农医院)医疗队进驻唐山市路南区救援。在与其他医疗队协商后,大家迅速按分工行动。在救助灾民的同时,队员们一边克服北方较大的昼夜温差,一边警惕着尚未停止的余震带来的不适和可能的危险。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唐山抗震医疗队队员合影
队员们在灾区直面病痛和生死,为截瘫病人用废弃电线管导尿,解决排尿障碍;为骨折伤员自制固定夹板来包扎固定;救助颅脑外伤和内脏损伤患者,并标记生存者以便外运救治;还帮助一位产妇在简易帐篷里顺利产下男婴。
在三个星期的艰苦工作中,医护人员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了巡访街区任务,救治伤病员近三百位,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信任和热爱。
汶川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医院紧急召开组建援助灾区医疗队动员会,并确认第一批医疗救援队名单。5月18日,肾内科医生范伟峰、罗丽红入选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四川灾区。5月27日,时任副院长黄陶承担任医疗队队长带领5名医护人员前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肾内科医生范伟峰(左一)、罗丽红(左二)在灾区救治患者
医院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6名队员出发前合影
医疗队员黄英(穿绿色衣服女队员)抢救灾区患病休克的老人
6月24日,时任呼吸监护室护士长夏怀华参加“上海市护理急救医疗队”并担任队长,前往四川灾区救灾。6月底到次年9月底,医院又陆续派出4人参加上海市对口援建四川省都江堰的闵行区灾后援建医疗队。
上海市护理急救医疗队成员合影,五院护士夏怀华(左五)任队长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4月15日下午,医院成立以副院长向明为队长,由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5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青海红十字医院,参加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青海玉树地震五院救援队集体合影
医疗队员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急诊室抢救灾民,吴静炯(右一)、夏怀华(左二)、李学庆(左三)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正在云南嵩明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骨科医生吴俊国,当天晚上随当地武警、医务人员等组成嵩明县救援队,紧急赴震区红石岩村参与医疗救援。尽管震区环境十分艰苦,山崩、地裂、路塌、家毁、电断、水缺不断上演,但是并没有将吴俊国吓倒,他与救援队共同作战,救治各种伤员,最终圆满完成救灾任务。
吴俊国(右)与部队官兵一起在地震灾区。
百年来,市五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在一次次危难时刻,以无畏的姿态、血肉之躯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构筑起了钢铁般的生命防线。他们不仅是技术与勇气的化身,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者。他们每一次毅然决然的逆行,都是对生命尊严最深情的致敬。
编辑:王嘉玮(见习) 陈美玲
供稿:区卫健委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