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东渡老年公寓会议室里,一场简单朴素的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的主人公、88岁的吴联芳老人看看墙上的红条幅,觉得还是隆重了些,他说:“我原本想着签几个字,就可以啦。”

3日下午,吴联芳(左)向厦门市慈善总会捐款2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日下午,吴联芳(左)向厦门市慈善总会捐款200万元。
昨日下午,公证人员办理吴联芳(中)捐赠公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日下午,公证人员办理吴联芳(中)捐赠公证。

  • 心愿:希望这笔钱能帮助更多困难学生实现梦想

吴联芳一生勤俭节约惯了,却在晚年做了一件前所未有“阔气”的大事——他将200万元积蓄捐赠给厦门市慈善总会,希望这笔钱能帮助更多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实现梦想。

吴联芳的妻子、女儿已过世,他的侄女帮他联系了此次捐赠。接到电话后,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丰收带领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老人沟通捐赠事宜,办理捐赠手续。朱丰收表示:“吴联芳老人这种慈心无疆、善举有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将激励更多爱心人士为慈善事业作贡献,我们一定会按照老人的意愿,用好这笔善款。”

厦门市公证处人员的见证下,捐赠仪式顺利举行。仪式中,捐赠协议书及一些公证材料都需要老人亲自签名。吴联芳患有“家族性震颤”,右手会不受控制地抖动,拿笔写字困难。为了签名,他事先练习了很久。“我把字放大4倍写,签出来能看清。”他乐呵呵地向大家展示他的“研究成果”。随着最后一笔落下,吴联芳完成了心愿。

我国第一座铀同位素分离工厂

他在这奋斗,也收获了爱情

吴联芳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在鼓浪屿出生长大。1954年,他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但那年因为华东水灾,火车停运,吴联芳晚了一个月才赶到学校报到,精密仪器专业已满员开课,他被调剂到化工机械专业,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回忆起这段往事,比起遗憾,吴联芳更多的感觉是幸运。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郊的五〇四工厂,这是我国第一座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氢弹、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

在浓缩车间工作是吴联芳过得最艰苦的一段日子。“当地的环境可以用‘地上不长草,天上不飞鸟,无风山吃土,有风不见天’来形容,和厦门天差地别,不过我适应得还可以。”吴联芳说,当时大家满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纯度浓缩铀的研制工作中。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五〇四工厂男多女少,在这儿,男同志不好找对象。有天吃完饭,吴联芳和朋友坐在食堂外聊天,正好看见厂里的车间会计、上海女孩顾平打饭出来。吴联芳向朋友打听顾平的名字,朋友自告奋勇帮他牵线。一年后,吴联芳和顾平修成正果,领证的日期,正好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一天。

妻子和女儿身体不好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生活本来正朝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可第二年,顾平在生孩子时难产。厂里医院的条件有限,没有剖宫产技术,医生只能用产钳将孩子夹出来,他们的女儿因此留下脑损伤的后遗症。顾平大出血不止,人已休克,是原兰州军区医院的专家及时赶到,才从鬼门关抢回一条命。从那以后,顾平的身体一直不太好。

吴联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工作之余都围着家庭转,照顾妻女,买菜、做饭、拖地等都是他做。1980年,他申请工作调动,带着妻女回到了厦门。生活环境比之前大有改善,可生活的重担依然存在。

因为脑损伤,他们的女儿小学肄业后就没再上学,20多岁时又得了乳腺癌,经过手术化疗,身体变得更差,生活不能自理。顾平提前办理退休,在家照顾她。

“那段时间,我们家看病多、吃药多、住院多、手术多。我和爱人都在照顾孩子,生活开销很省。”吴联芳说,夫妻俩从来没出去旅游,连厦门景点都没去过,出门从来不坐的士,再忙再累都是挤公交车。他表示,小时候,自己家七个兄弟姐妹只靠父亲一份工资养活,所以省吃俭用惯了。

吴联芳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他一直咬牙支撑着,直到2019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带着妻女住进了东渡老年公寓。吴联芳很满意这里,虽然房间有些旧,窗外就是仙岳路。朋友都觉得,以他的经济条件可以去住更好的养老院,但他觉得,这里的护工做事仔细、有人情味,没必要多花钱。可惜搬来半年后,他的女儿就去世了。

44年前买的夹克

如今还在穿

吴联芳和老伴商量过他们百年之后遗产要怎么处置。他说:“有想过平分给亲戚,但我们两家亲戚多,且经济条件都不错,分到每家手上的钱也不多,所以最后决定捐出去,让这些钱发挥更大作用。”

吴联芳表示,自己上大学时,一切费用国家全包,感念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自己想把一生攒下的积蓄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资助困难学生。

今年6月,顾平去世。吴联芳依然住在东渡老年公寓,一家三口曾共同生活的房间,他不愿意搬走。每周末,他的侄女吴女士会来看望他。

“虽然孤独、想念,但我在慢慢习惯。” 吴联芳在窗台上养了一排花,平时没事就浇浇水、剪剪枝,此外,用学习填满自己的时间。

“别看我四叔年纪大,他手机用得可溜了。”吴女士说,吴联芳会用手机看新闻、网购、点外卖,都是自己摸索学会的。最近他在学习AI怎么用,请她帮忙下载了许多AI软件。“上次我来,他问我AI算力是什么,我回去做了功课才回答上他的问题。”

吴联芳仍坚持自己洗澡、剪指甲、刮胡子,尽管有时会因为看不清而弄伤手。他偶尔会从“朴朴超市”App买些鱼虾和点心“开小灶”,还会从淘宝给自己买新鞋子。“能做的事情我尽量自己做,脑子才不会退步。”他指着房里的煮蛋器、防跌倒洗澡椅自豪地说,这些都是他自己网购的。

他依然保持节俭的习惯。捐赠仪式中,吴联芳穿了一件夹克,大家都夸他精气神好。吴联芳笑眯眯地说,这件夹克是他1980年买的,“还能穿,我穿习惯了,不想换。”

  • 在厦门,善良是一堂永不落幕的公开课

感动,源于朴素的关爱;伟大,出自平凡的善举。

88岁孤寡老人吴联芳,物质不算富足,一生历经坎坷。但在岁月的磨砺中,他未曾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乐观且从容的姿态,直面命运挑战,用奉献社会诠释大爱。

这让人不禁想起裸捐千万元的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弱者,只会趴着任人鞭打;弱德,却是在命运的重压之下,从容走完自己的路。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弱德,是在困境中对责任的坚持,是在世俗里对道德的执着,是在饱经沧桑后对爱的守护。

爱出者爱返,爱的传递都有源头。吴联芳老人的捐款,是对这座城市的挚爱,也是对社会的回馈和感恩。他用他的善举,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上了一堂善良的公开课。

这堂公开课,在厦门不缺主角,它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教材,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不断上演。它让人们明白,善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出一两件引起关注的善举并不难,难的是这样的善举接连出现。12岁的厦门“小孩哥”在上海帮助视障人士,厦门市图书馆不拒绝“流浪汉”读者并帮助整理仪容,游客的6万元手提包落在共享单车3小时后“完璧归赵”……老人们用他们的阅历和行动传递着善良的火炬;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和无邪诠释着善良的真谛;广大市民则用他们的点滴善举汇聚成爱的汪洋。

在厦门,这堂善良的公开课永不落幕,它将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延续,让更多人在善良的滋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领悟人性的光辉,也吸引更多人共同续写温暖新故事。

(文/厦门日报记者 卫琳 余蕊 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