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

民国女神林徽因究竟有多美?相信大家看完这张老照片后就会有了答案。这是1925年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下称宾大)学生证上的照片,准确来说是一张修复照。照片拍摄时,林徽因刚满21岁,正值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华。

照片中,林徽因五官精致,长相出众,气质不凡,她是一张标准的鹅蛋脸,微微下垂的眼角顺应着温和的面庞,眼睛清澈而颇为灵动,笑靥如春,似出水芙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张照片中林徽因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如沐春风,不愧为真正的民国女神。

林徽因身上有众多标签,被世人所认可的有: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中国古建筑重要保护者以及清华大学建筑系创立者之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进入宾大学习100周年。在美国时间今年5月18日晚,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正式颁发了林徽因迟到百年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作为代表,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学位证书,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那么,为何林徽因的学位证书迟到一百年才颁发呢?这要从林徽因决定赴美读书说起。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之所以选择建筑学,最大的原因是林徽因对这门学科非常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的学位证书

1920年,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去了欧洲考察。出发前夕,林长民告诉林徽因此行带着她的原因: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在欧洲期间,林徽因的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她对很多古建筑痴迷不已。当时林徽因绝大多数时间都住在伦敦,房东是一名女建筑师,经常带着她一起去外面写生,让林徽因学到了很多有关建筑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长民和林徽因

这位女房东还告诉林徽因,建筑学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毫无疑问,欧洲之行让林徽因产生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后来,林徽因在美国接受采访时也承认这一点,她说: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反观梁思成,也是受到林徽因的影响,逐渐对建筑学感兴趣。梁思成对朋友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和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考取半官费留学,随即和梁思成一起赴美,报考宾大建筑系。对两人的决定,梁启超特别赞成,临行前跟他们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林徽因和梁思成抵达美国后,她为了能顺利进入宾大建筑系,先是来到康奈尔大学上了两个月预科班,补习了几门课程。

期间,林徽因选修了水彩和油画的户外写生、古物绘画,包括用炭笔素描石膏像和高等代数三门课程。1924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式来到宾大报到。梁思成顺利注册入学,可林徽因被告知建筑系的部分课程不适合女生,因为课程里经常需要半夜画图,这对女生来说是不友好的,因此拒绝了她入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

林徽因的志向是建筑学,为此她转入美术系。林徽因没有灰心,她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除了修完美术系所有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建筑学学位所需的绝大部分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林徽因的建筑学课程成绩非常优异,超过了很多男生,在她的成绩单上,很多课得到“卓越”(Distinguished)等级的评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1927年2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参加了宾大学士毕业典礼。1934年,宾大建筑系开始招收女生,这为后来给林徽因补发建筑学学位证书埋下了伏笔。这里插一句,林徽因从宾大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得到教授们的认可,她被宾大建筑系聘为半职的指导老师,一年薪资900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

要知道1925年林徽因父亲林长民中弹身亡,900美元对她来说是一笔数额不小的收入。另外,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学习期间也勤工俭学。林徽因女儿梁再冰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常常到附近餐馆去洗碗,以打工来补贴一些日常开支。她说,画完图回家时餐馆往往已经关门,回到宿舍饿得受不了就喝自来水‘充饥’。”

按照林徽因的学历,她完全可以留在美国享受高薪待遇,但她最后选择回国。至于林徽因所做出的贡献,早已被国人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墓地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51岁。林徽因葬礼结束后,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