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发展
八仙桌最初是方桌的形象,唐朝时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到了五代时期才定义了桌子的名称,辽金时期出现了八仙桌,宋代对桌腿等零部件进行装饰处理,元朝出现的多带有束腰和内翻马蹄,且受中亚地区建筑风格影响出现了壸门结构,并向全国普及 。明清时期八仙桌的使用达到顶峰,民国时还出现了桌面带有栏水线、桌体带有抽屉的八仙桌。
元 刘贯道《纨扇六帧册》中的八仙桌
明 仇英《仕女图集》中的八仙桌
二、“八仙桌”名称由来
传说一:布依村寨正筹备喜事,却突遇大雨,宾客狼狈。此时,八位仙风道骨的陌生人现身,称是亲戚并变出八张精美的方桌。这些桌子纹理精美,似有魔力。布依族人不及细想,借桌继续喜宴。雨停后,神秘人消失,众人皆信是八仙下凡相助,此桌遂称八仙桌,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佳话。此后,每逢重要时刻,八仙桌便在布依人家中担当重任,见证着家族的喜怒哀乐,传承着这份神奇与感恩。
传说二:大唐时,吴道子家中高朋满座,八位不凡之人前来。吴道子无大桌待客,便在壁上画桌。画桌逼真,众人称奇。此时一客抬手,画桌竟化为实物,散发墨香,工艺精湛。吴道子与众人明白是八仙显灵,遂将此桌命名八仙桌。此桌因这神奇传说而闻名,文人墨客皆渴望拥有,置于雅室,赏玩书画,谈诗论道,它仿佛成了艺术与神奇交融的结晶,为无数文化交流场景增添神秘氛围。
传说三:八仙传说广为人知,人们对其敬仰万分,各地八仙遗址备受朝拜。工匠们受遗址中方桌启发,怀着对八仙的虔诚,仿其样式打造出方桌。制作时工匠们全心祈福,盼沾祥瑞。这种桌子逐渐流行,因源于对八仙的敬意被称为八仙桌。它在民间家庭中,成为团聚用餐、祭祀祈福的核心家具,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八仙的尊崇,岁月流转,其文化意义愈发深厚。
三、造型分类
(1)无束腰八仙桌
构造上腿子不安在方桌的四角而稍稍缩进一些,形制在带吊头与不带吊头之间。腿子下端有枨,侧脚显著,保留了大木梁的样式。腿子之间安牙条,牙条之下有罗锅枨。在腿子上端安牙条,支撑着桌面边抹格角相交的地方,将90度的桌面恰好平分为二。常见的无束腰型样式多为一腿三牙式八仙桌。
(2)有束腰八仙桌
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缩进去的,显得更为精致优雅,至清代时,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龙、浮雕吉祥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很精巧。
四、特点及功用
八仙桌造型简洁大方,结构方正稳固,无多余构件,仅由腿、边、牙板等三个主要部件构成,桌面边长一般要求在 0.9 米以上,桌面边抹较宽,攒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桌面心后面装托带,以增大桌面的牢固度及承重度,也有用瓷板、瘿木、云石作桌面的。
八仙桌从选材、下料、开榫、凿卯到雕刻、打磨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采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部件,既牢固耐用又美观大方。同时,八仙桌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对称、平衡、和谐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八仙桌在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平民生活中重要的起居用品。如春节祭祀时,八仙桌可作为供桌,摆放祭祀用品;在会客座次方面,遵循以左为尊的规矩,用于安排主客座位;宴请设席时,可用于室内或庭院的宴席摆放,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座次。
五、文化内涵
八仙桌的名称本身就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紧密相连,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象征着社会的多元与和谐。八仙桌可供八人围坐,寓意着八仙聚会,也体现了团圆、和谐的美好寓意,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家族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和追求。
八仙桌的座次安排严格遵循儒家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的礼制观念,如 “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的原则,在会客座次、宴请设席等场合中,通过座位的安排体现出对长辈、尊者的敬重。
八仙桌可围坐八人,寓意着八仙聚会,象征着团圆、和谐。其方正稳固的造型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家族团圆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向往。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