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嘉勤

祖籍广东番禺,1956年出生于香港。1983年9月加入香港政府部门,先后担任助理城市规划师、总城市规划师、政府城市规划师、首席助理秘书长(规划)、首席政府城市规划师、首任起动九龙东专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署长等职务。2021年6月起,被委任为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编制《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2017年起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及实务教授(规划),并在2024年兼任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2017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22年获团结香港基金会颁授“香港创新领军人物大奖2021”奖项;2024年9月起任香港房屋协会主席。

口述时间:2024年9月9日

口述地点:香港理工大学李嘉诚楼办公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港双城,唇齿相依。四十载光阴流转,我见证了深港两地日益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以城市规划“小切口”书写深港融合协同发展大文章。深圳与香港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携手合作,共同绘就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1981年,我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中,并于1983年顺利毕业,成了香港大学城市规划课程的首届毕业生。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课程首届毕业生

1956年,我出生于香港,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读书工作都在香港。父亲在内地出生,早年随亲戚赴港求学,后因日本侵略香港而返乡,抗战胜利后重返香港谋生。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至1976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我报考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地理专业。其间,由于对欧洲工业革命及近现代史感兴趣,副修了历史专业,并于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一等荣誉学位,顺利毕业。

机缘巧合下,当时的历史科老师科大卫教授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香港大学即将开办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课程。在他的建议下,第二天我便满怀期待地前往香港大学了解。遗憾的是,从工作人员那儿得知,该专业虽然开办了,但次年才正式招生。

于是,我转头去了一所中学教书,成了一名中学二年级班主任,教授欧洲历史和英语课程,这一教便是一年。1981年,我毅然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中,并于1983年顺利毕业,成了香港大学城市规划课程的首届毕业生。

毕业进入城市规划处接热线电话

1983年9月,我进入香港城市规划处工作(现“香港规划署”),担任助理城市规划师一职,其中一项工作是接听公众打来的电话。很多市民遇到麻烦时,打电话找了几个部门却还是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跟进。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每一个公众来电,都一定要准确地转接到具体负责部门,让市民无需再四处探寻。

那时,在短时间内处理了几百件类似案例,这对我早期的成长很有帮助。它有助于了解到市民的需求与关切,也让我在短时间内对政府架构有了清晰的认知,初步掌握了政府相关事务的分工与主要责任人。

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常需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行动,这段经历令我日后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时至今日,河套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实践正逐步与当年港深双方建议相契合,两地政府与企业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其影响力与辐射力将持续增强。

专职负责深港边境规划事务

2007年,为了深化与深圳的合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领导人提出了旨在进行大规模造地发展和加强深港两地联系的“十大基建”计划,其中包括深港共同开发河套、增加过境口岸、深港机场合作、新发展区等多项规划。

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政府发展局派员与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主持深港边境区发展专责小组的工作。

其间,我也被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专职负责深港边境的规划事务。与深圳的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我也养成了随身携带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与身份证的习惯,因为随时可能接到前往深圳开会的通知。

在发展局任职的两三年间,我深入参与了“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规划”和“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建设”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不仅加深了与深圳的联系,也对深港合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共同开发,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河套地区位于深圳河老河道的北面,原隶属于深圳管辖。为了加强深圳河的排洪能力,港深两地政府合作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河套便位于深圳河新河道以南。

香港回归祖国后国务院第221号令界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以深圳河道中线为界,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了香港的一部分。港深双方都认为,有必要进行联合规划研究、商讨土地利用及开发方式,共享开发成果。经过全面研究并在两地分别举行公众咨询后,双方同意未来发展目标应聚焦于共同培养深港两地所需要的人才。

除了落马洲河套地区项目外,我还深度参与莲塘/香园围口岸规划建设方案的讨论。鉴于深圳湾口岸实施“一地两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专家提议在莲塘/香园围口岸也采用这一通关方式。但经过实地考察后,双方认为“两地两检”模式更符合实际情况。

莲塘/香园围口岸周边发展较快,土地利用相对紧张,双方同意采用创新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征地和经费支出。经过协商,最终确定口岸设置地面和平台层,地面层用于货运供大货车通行;平台层则用于客运供小汽车、旅游车使用。

为确保口岸建设方案顺利推进,一项关键任务是迁移香港竹园村来扩大用地。港方确定了搬迁补偿方案,并协助居民购买土地重建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凌嘉勤向访港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及夫人作介绍。资料图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时任局长林郑月娥在香港政府总部正式公布莲塘/香园围口岸发展方案后,便立刻与当时的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到当地的乡事委员会,向乡亲解说发展方案及搬迁的补偿安排。方案公布后,我也紧跟着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怕消息过早泄露会给乡亲带来不安,以及造成公共财政损失。

为河套地区合作发展建言献策

随着深港两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双方明确在河套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合作模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

为了推动这一合作深入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重要举措,委托香港科学园公司设立一家子公司,并将落马洲河套地区的管理与发展权全权授予该子公司。该子公司董事局成员由深港两地共同推荐,并最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进行委任,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港深两地合作的模式,为两地以后继续创新合作提供参考。

2024年4月出版的《广东发展报告2024》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包括了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等工具,为科研企业间运输那些虽数量有限但重要的科研零部件的构想。如果能够实现24小时通关的配送服务,将能保障科研工作以更高效率进展。

时至今日,河套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实践正逐步与当年港深双方建议相契合,两地政府与企业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河套影响力与辐射力将持续增强。

2016年底退休之后,受深圳土地规划部门及罗湖区规划团队邀请,我多次前往深圳交流,双方形成了很多港深合作的理念。

参访深圳惊叹发展巨变

我们连续多年通过港深两地规划部门的平台,与内地专家学者进行定期的交流互访,也通过香港规划师学会与深圳学会的联系每年举办两次规划沙龙活动,一次选址在香港,另一次则在深圳。如果是在香港举办,讨论的话题、参观的地点均由深圳提出要求。反之,则由香港方面提出。

深圳的同行在访问香港时,探访了解了新市镇的发展、填海的发展历程,去过香港湿地公园,还带他们到郊野公园健行,他们特别关注香港的公屋发展及旧区重建。我们在深圳也参观了地下污水处理厂、前海开发区以及深圳北站等地点。

在参观过程中,深圳东部的地下污水处理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不仅高效且新颖,更在其上方建造了绿化公园,这一创新设计让我们一行人赞叹不已,深感深圳在绿色基建的创新实践上有不少香港可以参考及学习之处。

此外,在参观时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深圳西部如蛇口、南山、前海等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香港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前海为例,团队曾多次到访,亲眼见证了它从最初的一片滩涂,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高楼林立的繁华区域。

受邀前往深圳规划部门交流

2016年底退休之后,我多次受深圳土地规划部门及罗湖区规划团队邀请前往深圳交流,双方探索形成了很多港深合作的理念。

例如,能否从香港北环线引一条支线,在通过落马洲河套地区时设一个站,再延伸到“一地两检”的新皇岗口岸;香港东铁线能否伸展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进行“一地两检”;建设新跨境铁路连接洪水桥和前海等。这些创新理念,对港深进一步融合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此外,在我看来,港方的口岸进一步改善空间有限,而深圳方面则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小时候,我曾多次和弟弟通过罗湖口岸前往广州看望姑妈。那时人流就已很多且空间不足,旅客得匆匆忙忙往前走。为了提升两地居民过关的体验,就必须进行综合重建,重新规划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布局。如果罗湖口岸能够重新规划,将“一地两检”设置在深圳一侧,那么过关后将能迅速抵达城际铁路站及长途汽车站,这将极大地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在与深方多个规划团队的交流中,我深受启发。退休数年后,在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被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委聘为“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编制《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并把这些建议都融纳进这份文件中。

2023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港深西部铁路规划。该铁路将连接香港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至前海,加强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衔接,而拟兴建的北环线支线也将为北部都会区和深圳新皇岗口岸提供直接铁路连接,有效推动港深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决心效仿恩师和前辈,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同学们对深圳、大湾区乃至内地有更深刻的认识,让这份认知得以薪火相传。

退休后教书播下深港融合发展理念的种子

2016年11月底退休后,便投身香港大学,担任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客席教授,并着手准备课程材料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香港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期间,我始终秉持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培养未来的香港城市规划师,让他们承传香港的规划工作并推动香港跟深圳的融合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给学生设置了相应的课题,传递深港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播下这一理念的种子。

2023年给出的研究课题是聚焦于“2035年香港与深圳共同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设想,并向他们讲授北京、伦敦和上海等城市如何利用举办超大型国际盛事如奥运及世博会的机遇,推动城市发展和改造。学生们需探讨港深联合举办博览会的主题、选址、特色、创新点以及两地如何协同合作等关键问题。2024年的课题则转向深圳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设想“深圳湾能否发展成为大湾区的‘黄金内湾’,成为与维多利亚港一样繁华但仍能共同保育生态资源的港深内湾?”他们需分析及探索深圳湾在哪些方面具备推动港深进一步合作发展的潜力。

设置深港紧密合作的课题,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也是培养香港新一代规划师的重要举措。

提供机会让香港青年规划师到内地交流

1981-1983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期间,学校郭彦宏教授和叶嘉安教授经常带领我和同学前往内地特别是深圳参观学习。当内地访问团来香港时,他们也精心安排了很多机会让我们跟业内资深规划前辈交流。

还记得,那时关于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材料相对稀缺。当中山大学地理系的专家许学强老师成为访问学人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请教,许老师也耐心为我们答疑解惑。

得益于老师多次安排到内地参观和交流,使我们对内地城市规划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时光荏苒,有幸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决心效仿恩师和前辈,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同学们对深圳、大湾区乃至内地有更深刻的认识,让这份认知得以薪火相传。

十年前,我曾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建议,让香港规划师学会在全国规划年会中负责主办两个分论坛,其中一个论坛由年轻规划师负责。期间,我多次带领年轻规划师筹备这个分论坛,指导他们如何找选题、准备内容、有逻辑并用生动的方式表达观点、提出疑问及建议等。这一过程不仅是提升年轻规划师能力的途径,更是推动香港与内地规划界不断交流的重要过程。

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深港合作在不断深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格局。

深港合作机遇无限

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深港合作发展,我坚信未来深港合作的潜力巨大,机遇无限。

事实上,香港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基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和定位,香港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区域。全国最年轻的城市跟香港最年轻的部分紧密相连,两地将能催生很多交流合作的机会。

因此,于2023年底推动香港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了区域创新论坛。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到深圳考察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这一活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邀请深圳的专家前来分享经验;二是组织香港多个社会福利机构的代表参观深圳的儿童友好型公园、妇幼大厦等设施,以获取灵感和启发。

2024年9月底,推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了以“社区营造在北都”为主题的社会创新论坛,有近400人参加。我提出北都社区营造的8项建议,其中包括港深可依托北都发展机遇、共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青年发展型社区等,两地设施互享、政策互补、发展共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9月28日,凌嘉勤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社区营造在北都”社创研讨会的主讲嘉宾。资料图

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深港合作在不断深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格局。

深港不断深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刷着城市规划的边界,勾勒出一幅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壮丽画卷。两地凭借地理相邻、文化相亲的天然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城市规划的协同与融合,共同探索着新时代下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编辑 | 林冬雯

送五常大米啦!

2025年订报活动开始啦

现在订报即可享受超值福利价!

原价650元/年的《深圳晚报》

家庭门店类私人散户订报

现价只要480元/年!

只要订报成功

每份可获赠

泰有机五常大米 5KG礼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订户订报缴款后

由发行员配送到家

【配送地址仅限深圳市10区(新区)】

还等什么?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深小晚”微信

订阅2025年《深圳晚报》

— 深小晚特选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