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树不能动。1986年,重庆的汪佰荣家有一棵老树,经常被人剥皮折枝,汪佰荣为了保护老树,专门腾出房间,竟把它养在房子里。

令人称奇的是,12年后,老树救了他们儿子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佰荣 1986年在渝中区梁平新盛镇的山泉河边购置了一块地皮,打算盖一座仿古的三层楼房。他本想在房前建一座小石桥,种些名贵的古树,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

谁知这块地刚一平整,就发现地皮上耸立着一棵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黄桷树。

黄桷树看上去苍劲有力,可细看时,汪佰荣却发现它的树皮有不少凹坑和伤痕,甚至还有断裂的树枝。

原来,当地村民有用黄桷树的树皮和枝叶泡水养生、治病的传统,经常有人采取粗暴手段剥取树皮,对这棵树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汪佰荣看在眼里,颇为心疼,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想方设法将黄桷树纳入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好好保护它。

1991年,汪佰荣完成了三层小楼的改建。这座小楼很有特色,正中是一个圆形的天井,在这个光线充足的中庭周围设有楼梯间和房间。

一株高大的黄桷树就生长在这个中庭里面,它的树冠高高撑起,仿佛要刺破屋顶直插云霄。

汪佰荣的这个设计不但让老树有自由生长的空间,也可以使这座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採光和通风。

在汪佰荣一家的精心照料下,多灾多难的黄桷树也恢复了生机。它每年都会开满小黄花,夏天树冠茂密如盖,为周边居民遮阳避暑。

汪夫人有时会在树荫下的中庭摆上小圆桌和藤椅,和汪佰荣坐在树下悠闲地喝茶品点心,两老感叹能遇见这棵老树实在是一种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90年代,汪家在三层楼下开了一间黄桷树茶社,号称“树木而居”。许多集市人和过客都喜欢在树荫下歇歇脚,边赏景边小憩,生意异常兴隆。

当时每天的营业额能有一两百元,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已经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1998那年春天,汪家最小的儿子汪继新才7岁。

一天傍晚,汪氏夫妇临时有事要到镇上办,把继新和10岁的哥哥继华留在家里。谁知晚上天降暴雨,家中的一层很快被山泉河泛滥的洪水淹没。

等汪夫妇匆匆赶回家时,心急如焚地高声呼唤儿子,却听到二楼天井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回应。原来他们及时爬上了黄桷树,抱住粗壮的树干才保住性命。

事件过后,汪夫妇更加珍视这棵救命恩公。每日除了定期浇水施肥,还得时不时修剪枝叶,或者扩建房屋增加树冠空间。

虽然有时候颇为麻烦,但一想到老树当年救了两子性命,汪佰荣就甘之如饴。

时光飞逝,转眼间汪家孩子都长大成人,相继求学、工作、成家。汪老两口也渐入暮年。这棵黄桷树仿佛长辈一般,静静守望着汪家三代的家庭点点滴滴。

2012年的时候,汪氏老宅受到了山泉河改道工程的影响。家中三层楼都出现了裂缝和下沉,建筑结构面临严重威胁。

工程队判断,地基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黄桷树根系过于发达,对地基稳定构成了破坏。为安全计,汪佰荣一家只得忍痛迁离老宅。

离开老房子,汪老两口心中莫名空荡荡的,经常想念起“故友”黄桷树来。许是感念它当年救命之恩,也许是怀念它见证汪家历经风雨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的一天,汪佰荣去看望黄桷树,得知这里将建造成黄桷树公园新景点的消息。

汪佰荣二话不说,立刻向政府捐出了老宅的土地房产。他说,这棵树记录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希望通过公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珍惜它。

如今,黄桷树公园已建成开放多年。参观这里的游客可以穿过汪家老宅原址,欣赏老黄桷如盖的树冠和粗壮如铁柱的树干。

一些汪家后人也经常来这里探望这位“老朋友”,回忆老宅的点点滴滴。黄桷树静静地伫立,连接着这个家族的过去和现在,见证了时间的变迁。

它就像一位长者,用自己坚强的生命,诉说着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