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world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本文为野村綜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朱四明在2024(第十六届)汽车服务世界超级大会-“破卷向新”主论坛上的发言实录整理,为便于阅读,略有删减。
以前有个说法:国内市场卷能力,海外市场赚利润。
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卷到底有没有结果?
今年10月份出版了一本书《工业师之魂》,讲的是比亚迪,从2009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十年汽车销量在50-60万。
从2020年开始,每年保持40%-50%的增长,营收从1000亿到2000亿、3000亿、4000亿、6000亿,去年是300万的销量,今年预计到420万。
最近大家也看到比亚迪供应商的发声,但是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要不要建生态?如果不建立生态,我们全部没有利润,全部变成发达市场的关税。
跨界来看,现在一个比较好的生态,其实是家电生态。
日本家电(彩电)市场前几名全是我们中国企业,海信收购了一家东芝家电企业,现在是彩电领域的第一,而且价格不便宜。
什么时候我们不但能够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同时还有世界一流生态,比如果链、特斯拉这样的生态链,走到这一步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功。
现在的企业都很累,企业家能够一周休息两天是比较少的情况。
以上是一些总体情况。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今年的研究成果。
一、从“总量增长”到“结构优化”
我们认为,从总量增长到结构优化,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整体和各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我们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做一下概括。
第一,国家层面,对外出口、在内基础的经济增长驱动模式难以为继,消费将会成为增长主引擎。
第二,产业层面,细分为三个维度。
1、制造业维持全球占比30%,中国已经超过了后面4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提高制造业份额,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他人都没饭吃了,所以我们要在既有的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叠加高技术。
2、利用中国丰富场景和有力政府引导,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数据)产业发力,成为全球领先。
我们现在有很厉害的战略性产业,比如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涉及到三个关键词:数据、大模型、算力。
在算力上我们占劣势,因为芯片卡脖子;但是我们基于场景的数据有绝对优势,因为场景丰富,数据使用会相对宽松;在大模型上我们也稍占劣势。
未来,人工智能将中美两国的天下,欧洲、日本相对较弱。
3、消费向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纵深发展。
第三,汽车层面,同样细分为三个维度。
1、国内市场相对稳定,出口持续提升。
2、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
我们始终强调不要太担心新能源,当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时,如果能源系统管理方式不发生大的变革,那么骨干网撑不住。
直到部分特定区域,其发电、骨干网与储能结合在一起形成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新能源才能够继续增长。
以家用充电桩为例,现在家用充电桩是普通3C电器,技术很简单,真正要做到智能微网的形式,插进去不是自动充电,而是智能充电:在电网低负荷(比如夜晚12点)时开始充电,或者反向为电网充电。
如果能够反向为电网充电,还能够计费、计时、计人,这个复杂度会比现在高一个数量级都不止,那个时候充电桩完全不一样。
所以,整个产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全世界没有谁做成功,我们也在参与其中的大量试点。
3、中外合作进入新模式,从国外技术+国内市场模式进入中外协同创新+共同拓展全球市场模式。
具体到汽车后市场,我们认为其发展在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迎来了环境巨变,选择众多往往带来无所适从。
在产品/服务方面,存在保养轮胎、美容改装、事故钣喷等传统业务,也有发动机机修、底盘深度养护、烧机油处理等专项业务;还有新能源车维修、电池维修等新能源业务。
中国在燃油车时代没有产生大的汽车销售和流通平台,4S集团也没有产生像京东这样的平台。
那么,新能源领域会产生大平台吗?结论是不可能。
因为新能源天生由主机厂主导,主机厂会主导整个链条,或者说是产品主导,而3C是渠道主导,所以现在已经有很多新能源头部企业深度参与到售后业务。
对于汽服企业来说,选择就很重要,比如新能源维修前两年发力很厉害,汽服企业当然可以做,但是需要适度投入。
另外还有两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是组织方式,包括:到底是直营(合伙人、托管)还是加盟(形象是否统一),自己发展还是加入某个体系,业态单一还是做得更复杂(边界何在)。
二是覆盖区域,包括单一区域发展到什么程度再向外,向外发展时优先大城市还是继续选择特定区域穿透等。
这些问题背后有没有一些确定性的因素,也是我们一直希望研究和探讨的。
二、从“国外技术+国内市场”到“中外协同创新+共同拓展全球市场”
对比中外企业的特点。
国外企业的优势在于品牌和技术,同时拥有海外硬件资源,以及率先出海的经验。
中国企业背靠中国市场,具有庞大的、性价比极高的产业链,部分产业是全球领先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场景。
这两者结合可以产生非常多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中国的一些学员,做中国品牌贴牌,这是比较传统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各自拿出优势,做出更好的产品;还有可能利用全球产能联合发展。
以新能源领域为例,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单一环节和全价值链两个维度,有很多合作模式,包括专利授权、合资、使用外面产能、海外组装、内参外控等。
在具体的案例上。
国内直流快充解决方案提供商 优优 ( 参数 丨 图片 )绿能,是一家充电桩企业,目前体量不太大,不到10个亿的规模,因为客户需求,必须迅速出海,但是又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办?
我们介绍了日本一家综合商社在马来西亚的产能,利用它的产能把中国零部件和装备运过去,迅速实现组装,可以说是草船借箭的方式。他们9月份开始谈,12月份第一批出货,速度很快。
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过去30年海外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比如日本的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我们算了一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产能是过剩的。
所以,中国企业出海一定要先建产能,东南亚好一点,墨西哥、中欧挑战大一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用别人产能把事情先做起来?这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健的方法。
第二个案例是组局供应链。
其基本流程是再建品牌、海外组装,包括海外构造品牌。
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国产业链搬出去,比如新能源车有200多个模块,从中国市场采购核心部件,在海外实施组装,在日本组装销往亚洲,在德国组装销往欧洲,在美国组装销往美国。
第三个案例是内参外控的方式。
某家电解液企业通过与丰田通商和日本触媒的合作,取道第三国,建立全新供应链体系。
还有更复杂的案例,比如做整体解决方案。
大家眼界可以打开一点,不一定要在中国内卷,因为国际汽车零部件品牌在新能源时代也很焦虑,无论是华为还是宁德时代,其实都不是传统巨头。与此同时,中国有好的基础,国外有品牌和渠道优势,为什么大家不可以一起做?
最后,讲讲汽车后市场配件的几种模式。
国际配件品牌和国内制造企业之间,国内平台和海外市场之间,都可以探索新兴业务关系,比如最近爱信分别与国内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沟通,想把后市场部门从部升格成本部,未来五年要增长5倍。
日本企业增长比较慢,要想增长5倍,靠自然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依靠中国供应链以及利用其品牌。
当然,如何进行业务组合,包括在海外市场如何组合,是需要以后探讨的问题。
三、洞察企业规律,突破发展瓶颈
说一千道一万,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还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对于汽修连锁和汽配连锁来说,在扩张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瓶颈,能否突破,核心在于企业规律。
从连锁起步到多店复制,这两步的难度不大,很多企业也没有问题,分界点在于第二个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决定了第三阶段能否持续。
汽修连锁的规模瓶颈是3亿,汽配连锁是10亿。
在第三阶段,主要存在四种模式,一是单店少量业态,二是单店复杂业态,三是巨量投入模式,第四种是区域深耕,也就是单一业态,单一区域扩张。
我们认为,在现有情况下。
第一种模式,快修快保业态,全国扩张,相对比较难。
第二种模式,超级大店模型,区域扩张,很难突破3亿瓶颈。
第三种模式,巨量投入模式,将若干亿体量的资金投入进去,如果时间充足,有数十年时间缓慢扩张是可行的,但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可能不具备这个条件。
第四种模式,单一业态,单一区域扩张,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形态。
如果再往后走,突破30亿又是一个瓶颈,这是体系建设的瓶颈。
所以,两大瓶颈的突破分别需要重构模式和体系建设。
第一个瓶颈要做模式重构,比如重装怎么变轻,到底做直营还是加盟,单营区域怎么做深做透等等问题。
我们现在有两个案子在做,一家是在这个阶段怎么突破3个亿的瓶颈,比如在一个区域打透,做透以后,它会是一家很健康的公司,做到10个亿的时候盈利性也很好。
另外一家是体育行业、有可能到百亿美金的企业,不出意外今年40亿,明年如果有机会再分享,希望它达到80亿。
我一直在密集拜访上市公司,今年可能超过100家中小型公司(几十亿上市规模),绝大部分创始人都想得太多,总是觉得有不同的机会,每个机会都还没有被打破,这些创始人的特点是非常勤奋。
我觉得每个机会都没错,但是机会与机会之间可能关系不大,机会与主业之间关系也不大,所以一堆公司在小几十亿营收水平(比如二三十亿营收)徘徊很多年,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常态,核心在于突破不了体系建设瓶颈。
体系建设的关键在组织,组织成功的关键在管理层。
所有企业都是N+1和N-1两种模式。
N+1就是企业创始人和总裁,最多是资深副总裁,N就是以总裁为核心;而N-1是以经理为核心。
从基本特点上来看,N+1超强,穿透到N-1的时候,导致N参差不齐,N-1完全没有支撑起来。
企业的关键在于怎么样把N+1能力,把隐性能力显性化,显性能力体系化,体系能力工具化,把它都变成N-1。
我们现在做的这家公司,我们希望把它从60分变成90分(体系能力),变成100分是不可能的,90-100分靠天赋,60-90可以靠体系。
总结一句话:现在大家不用太担心,无论是对于新能源还是流量,眼光要放高一点、远一点,然后想清楚怎么合作,怎样穿越两阶段的瓶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