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蒋介石接受前列腺手术,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同年7月,偶然感染感冒的他,不幸引发肺炎,被亲属紧急送往荣民总医院,一住便是1年4个月的时间。
1975年元月,蒋介石于睡梦中突发心肌缺氧症,再度引发肺炎,高烧难退。
同年3月,自知年事已高,再不能痊愈的他叫秦孝仪取来笔纸,于病榻上强撑病体,口述遗嘱,由秦孝仪如实记录,并让宋美龄、蒋经国、严家淦等人签字确认。
随即,蒋介石当面叮嘱蒋经国:
“余故后,将余之灵柩暂时停放于慈湖。”
话罢,仅仅数日,蒋介石便病情急速恶化,与世长辞。
他死后,蒋经国、宋美龄等人遵循他的遗言,
把他曾经居住过的“慈湖宾馆”改修为“蒋公陵寝”,将蒋介石的棺木暂时安置其中,以待合适的机会,令蒋介石归葬大陆故里。
而今,走入慈湖蒋陵,依然能看到安静置放在正厅的蒋介石棺木,因为前些年几场风波,令这里稍显几分戒备森严。
游客不能再如往日那般,进入到正厅近看蒋介石棺木,而是全被挡在四合院外,仅能隐约远观到模糊的蒋介石挂像和遮挡略微严实的棺木。
院前即是“慈湖”和一座小山包,院后则同为湖泊,唤作“后慈湖”,同“慈湖”有道相连。
再往里行,又能见到碉堡、石墙岗哨等等旧日建筑及一些被铁网围住的密道,无法窥得全貌,平添几分神秘,更叫人不禁生出疑问:为什么蒋中正临去前,特意留下“停灵慈湖”的遗言?
其实,原因正出于蒋中正遗言,他说:
“慈湖风景很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
01,回不去的幼年时代:在蒋中正的生命留下深刻“烙印”
生于1887年的蒋介石,自小是个顽皮的孩子。
他的父亲叫蒋肇聪,继承父亲盐铺,兼开钱庄,生意兴隆,家境富裕,是溪口有名的富户之一。
6岁某天,蒋介石到锦溪游泳戏水,不料遇到山洪爆发,险些被汹涌而至的洪水夺走性命,
但蒋介石半点儿“阴影”也未留下,仍对“游览故土山水”兴致勃勃。
他在后来的日记里回忆,少时的他最喜欢到江中玩耍,那时,武岭乃剡溪总汇,水清且流长,每逢山洪发生,总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屡屡告诫蒋介石勿要到江边玩耍,可蒋介石每次都当面应下,一
离开母亲的视线,即潜入溪水,肆意捕鱼玩耍,甚至为此乐而忘食。
7岁,蒋介石和祖父登山游玩,深入竹林后,因过于欣喜,没有看路,失足掉落山谷,前额磕破,血流成河,又一次差点儿丧命。
幸亏他的祖父略通药理,及时上山采药帮他止血,才叫蒋介石免于一死。
回家后,蒋介石开心地向母亲讲述登山乐趣,完全忘记额头的痛楚。
1895年,蒋肇聪病故,蒋介石开始步入漫长曲折的成长期。
许是见蒋家孤儿寡母无所依靠,蒋介石的邻居在蒋肇聪死后,常常欺负他们母子。蒋介石于日记里曾写下相关回忆:
自余少年10岁时,因父亲亡故,而兄不顾家故,已屡被人欺……
蒋介石的兄长与蒋介石非同母兄弟,他在蒋介石惨遭欺负时,只作壁上观,冷眼相对,从未伸出半点儿援手,由此让蒋介石对兄长的冷漠一恨即是很多年,直至年长成人,亦常耿耿于怀。
再加上私塾老师非常严厉,经常责罚蒋介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到晚年仍未释怀。蒋介石说:
“余之一生,自九岁起,可谓无一日不在孤苦伶仃、孤寡无援之中过活。而9岁之年,追溯私塾先生之残忍惨酷,罚跪毒打,痛骂诅咒,几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严师,实乃毒魔。如当年任师不死,则余或命为其所断矣。”
此外,王采玉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很严厉,每回蒋介石让王采玉失望,王采玉均会对蒋介石施以体罚。
某次,王采玉又用竹板抽打蒋介石,一边抽,一边痛哭表示:
“打你,就是打我啊,我的心实在如刀割,儿子你快点儿认错,免得我继续打你。”
可蒋介石特别倔强,坚决不认错。打到最后,亲朋好友都来说情,问蒋介石如何方能认错?蒋介石回答:
“母亲越是打我,我越不想认错,哪怕死,亦不变。”
王采玉听罢,当即停手,蒋介石果然立马认错。王采玉像是彻底明白儿子的性格,从此再未打过蒋介石。
蒋介石曾经想不通母亲对他的严厉,直至很久后,他才在日记里表示:人在幼年遭受父母师长的权威压力,到了年长,肯定会发生反动,想要脱离权威而求独立,那时发生的心理往往粗暴倔强
这种心理过渡,看似充满痛苦,实则犹如鹰隼换喙,置之死地而后生。王采玉的严厉,恰是蒋介石后来人生成就之起因。
02,“奋斗在外”的岁月:离开故乡的那段日子里
1906年,蒋介石东渡日本求学,开启大半辈子奔波在外的人生
1920年,蒋介石于粤军受到陈炯明等人排挤,失意之下,负气离开,去上海“流浪”。
1921年,王采玉病故后,蒋介石于溪口大兴土木,兴建母亲墓地。
此一修,即是2年多时间,他不仅“请”来名家给王采玉题写墓志铭,而且在墓庐完工后,宴请宗室各人,言明日后此墓地便为他家私有。
当然,虽然蒋介石看似对故土和母亲眷恋不已,实则他也曾对家乡生出负气之感,完全遗忘他那些对故土思念的“情怀”,直接远离家乡,移居外地。
而论其负气原因,最主要的当属蒋介石和原配夫人毛福梅之间的冷淡关系。
毛福梅年长蒋介石5岁,是岩头一带望族之后,为王采玉替儿子精挑细选的媳妇,二人成婚于蒋介石14岁那年。
可迎亲当天,一贯贪玩的蒋介石故态复萌,被邻里小孩抢夺炮竹蒂头的场景所吸引,完全忘记母亲事先叮嘱,和自己乃是新郎的身份,也穿着喜服冲上前和小孩玩到一起,惹来邻里纷纷感慨: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
王采玉自然大怒,一边流着眼泪斥责儿子,一边为儿子收拾“残局”。
可人人只顾安慰王采玉,却无人想起毛福梅同样心情悲痛,甚至连身为新郎的蒋介石,亦没有想起毛福梅的存在,当晚让毛福梅独守洞房,孑然一身面对喜烛垂泪不已,落下满身委屈。
失败的婚礼结束后,蒋介石半点儿当丈夫的意识都没有,仍旧特别贪玩,对毛福梅忽视到底。
次年正月初二,是溪口新女婿要到岳父家拜岁的重要日子,
王采玉耐心叮嘱蒋介石,一定要按照规矩完成“拜岁”的仪式。
蒋介石不耐烦地带着一担礼物与佃户早早出发,可谁知,直到太阳下山,毛福梅的父亲毛鼎和也没见到蒋介石的身影。
亲朋邻居陆续告别离去,毛鼎和顶着尴尬,守着残羹冷饭,越想越恼火。
就在他忍不住想大骂蒋介石之际,毛福梅的堂弟忽然气喘吁吁赶来
,说“生头女婿”到了,正在毛氏祠堂“串花灯”。
毛鼎和压下心头火气,喊长子去通知蒋介石不用上门了,但到底慢了一步,蒋介石已然领着花灯队来到毛家门口,他身上的崭新缎袍染上点点泥渍,梳成大辫子的头发也散了大半,一看便知他大抵又在路上去哪里疯玩了。
毛鼎和的火气又一次“蹭蹭”上涌,偏偏蒋介石毫无眼色,无视毛鼎和的脸色,径自走到门前点燃大炮竹,气得毛鼎和不顾颜面,直接在门口训骂蒋介石“没有出息”,居然还有脸面上门来出丑?
蒋介石不敢顶撞毛鼎和,忍下怒气,狼狈转身,招呼也不打,就离开了。
此事之后,蒋介石和毛福梅的夫妻感情愈加不和,可毛福梅到底生在封建家庭,自小接受传统礼教熏陶,没有离开蒋介石的意识,只得选择忍下各种对蒋介石的不满,强颜欢笑哄蒋介石读书上进,希冀功成名就的蒋介石能有所改变。
然而毛福梅注定失望,蒋介石依旧特别看不起毛福梅的小女人作态。
为了躲避毛福梅,蒋介石很长一段时间都移居鼓浪屿、上海等地,不归溪口,不侍奉母亲,把家里诸事,包括老母亲的赡养事宜全部丢给毛福梅一个人承担。
1927年,蒋介石为和宋美龄结婚,不顾与毛福梅的“夫妻情分”,执意要和毛福梅离婚。
二人争执许久,到底还是以毛福梅“离婚不离家”了结此事。
除此外,蒋介石自诩是“吃过洋墨水”的人,满肚子“新派”思想,不愿回家同那群人“打交道”。
不过,这种现象在蒋介石位高权重后,悄然消失。之后,溪口一带均被蒋介石视作蒋家私产,当地民众再无人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
但凡蒋介石“回家”,人人皆顺从他,极力确保蒋介石的心情舒畅,令蒋介石一点点不愉快,只把故乡人对他的“追捧”当作理所当然,愈加认为还是故土溪口最好。
1949年中,蒋介石最后一次回到溪口。
同年年底,他乘飞机逃往重庆,自此,溪口便成为蒋介石魂牵梦绕之所在。
03,聊以慰藉的“慈湖”:溪口之于蒋介石,就是他的“大陆”,而慈湖,则是蒋介石的“台湾”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心“反攻”大陆的蒋介石见大陆局势渐生风波,遂生出实施计划的念头,他害怕战争一旦打响,台北市中心的“总统府”会成为大陆主要打击对象,给他和宋美龄等人的安全造成危机。
于是决定在台湾岛另寻一个隐秘之所,建设“总统府”战时疏散办公地。
恰巧,台湾当地的望族打算向台湾“当局”捐献土地,以示结交之意,而这块地皮,正在桃源大溪,本名唤作“埤尾”,是一片风景秀丽,且地势隐秘的地方。
1959年,“国民政府”奉命到埤尾修建“洞口宾馆”,建筑总面积约1628平方米,主体为一座四合院。
1961年,修建工程基本竣工,蒋介石亲自至埤尾视察,
却意外发现此处风景同他思念的溪口极其相似,被勾出浓重思乡情绪,当即拍板决定把这里改作“行宫”,供他游玩居住。
次年,蒋介石又来此处游玩,以追思母亲为由,将“洞口宾馆”更名“慈湖宾馆”,埤尾也因此更名“慈湖”。
此后,每每想起家乡,他总要到慈湖小住几天,沐浴在慈湖的风景中,
同别人说几句奉化和溪口的美,仿佛这样,就能让他找回此身尚在溪口、尚在大陆时,他所拥有的那些“荣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国际及两岸局势的变化,哪怕蒋介石再也不愿承认,他亦渐渐明白,他此生大抵再无回归溪口的可能性。
于是,蒋介石只得勉为其难另寻慰藉,慈湖便由此跃居蒋介石心上最看重之所。尤其当蒋介石的身体愈加糟糕之后,距离死亡越来越近的他也更加思念奉化和溪口。
他知道,留下“归葬溪口”的遗言于当时来说,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所以预感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蒋介石无奈弃优择次,强撑病体,叮嘱蒋经国等人,在他死后,务必要把他的棺木暂时放在慈湖,让他能在和故土溪口风景极其相似的慈湖安眠至得偿所愿的那天。
可惜,蒋介石所愿,迄今为止,仍未得实现。
那么,话回到最初,为什么蒋介石临死前一定要专门指明葬在慈湖?答案十分简单。
一来,蒋介石认为慈湖的风景和他眷恋的故土溪口特别相似,葬在这里,能够慰藉他无法归葬溪口的遗憾。
二来,他坚信自己某天能如愿归葬大陆溪口,所以暂时停棺木于和溪口景色相近的慈湖,也算是他对此一愿望的最大“希冀”和“祝福”,希望后来者能“实现”他没有看到的“壮举”,完成他没能完成的“梦想”。
溪口就像是蒋介石渴望的“大陆”,而慈湖则是他的“台湾”。
参考文献:
《蒋介石的故乡山水情结》
《蒋介石日记》
《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