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大将中,黄克诚虽没有粟裕的赫赫战功、横扫千军,也没有徐海东红军时期的传奇神奇、立下大功,但他在开国大将中却名列第三,甚至排在了大名鼎鼎的陈赓前面。黄克诚为何排名这么靠前呢?他当得起吗?
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很独到前瞻
在我军高级将领当中,如果说长于战略思维、富有战略眼光,大家很容易想到黄克诚。陈毅曾这样评价过黄克诚:“别看你们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他的眼睛看得可远啦,是千里眼”。
黄克诚所提的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建议不胜枚举。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发现取消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后,政治工作受到很大削弱,致使“新军阀主义倾向有所滋长”。于是,他立即向上级建议恢复政治部和政治委员制度,最终这一建议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所采纳。
黄克诚最著名的战略建议当属抗战胜利后,向党中央提出的大力进军东北的战略建议。其实,黄克诚在率三师进军东北的途中,有很多的手笔都是带有战略性的。比如:部队不能离开武器,不但要带上武器而且要全副武装开进东北;挺进东北路途漫漫,不怕负重一定要把过冬棉衣带上;兵家注重兵贵神速,不在山东停留直接开赴东北前线。这些建议均被中央所采纳,彰显了黄克诚过人的战略头脑。
黄克诚“撒豆成兵”的本事很大
纵观黄克诚的军旅生涯,很多时候他都是军政一肩挑,可谓军政兼优。特别是在建立根据地方面,黄克诚有“撒豆成兵”,非同一般的本事。据说,罗荣桓对黄克诚的这一本事就大加称道和赞许。
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北根据地以及新四军三师,都是在黄克诚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的几个师,三师的编制架构以及整体战斗力是很靠前的。这使得抗战胜利后,我党决定大举进军东北时,黄克诚能够带领3万5千余名新四军将士迅即向东北开拔。这支力量日后成为东北野战军的重要支撑和骨干力量。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被任命为西满军区司令的黄克诚,部署行动迅速,很快打开局面,确保了西满地区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为尔后的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克诚管后勤工作的点子很多
在我军的建设发展史上,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少,但真正懂经济、会当家理财的高级将领并不多。黄克诚虽出身行伍,但他却对经济工作很内行。周恩来曾说过:“黄克诚这个人我了解,你给他1万块钱,他能当10万块钱用”。
1941年5月,在盐城召开的新四军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刘少奇曾表扬说:“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
在东北时期,随着东北民主联军兵员急剧增多,后勤保障任务急剧增大,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管整个东北地区的后勤工作。上任后,黄克诚注重健全完善后勤地域主要配系,注重健全完善后勤保障编制框架和基本法规,东北地区的后勤工作很快便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央军委还特意将东北地区的后勤工作经验向关内其他各根据地和解放区作了转发和推广。
黄克诚主政地方的能力很强
黄克诚主政地方的经历好多人并不知晓。其实,在这方面,黄克诚同样体现了过人的才能和智慧。
天津战役前,在物色接管天津这座第一个被我解放的工商业大城市的人选时,毛泽东亲自提名黄克诚来担任。黄克诚成为天津市首任市委书记。黄克诚上任后提出了“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的工作方针,整个接管工作进展顺利。毛泽东曾专门电召黄克诚到北平汇报天津的接管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
1949年8月,湖南即将和平解放。这是个“唯楚有材、于斯惟盛”的地方,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的故乡,派谁去主政湖南,自然非同寻常。特别是当时江南半壁河山尚未完全解放,湖南战略地位重要,是我大军追歼白崇禧集团的必经之地。这一次,毛泽东又是提名黄克诚。于是,黄克诚从天津风尘仆仆地转任湖南,开始履行湖南省委书记和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之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