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了10个2024—2026年度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分别是大兴区榆垡镇(武吵子)、海淀区西北旺镇(民间花会)、通州区潞城镇(秧歌)、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太平鼓)、延庆区井庄镇(旱船)、海淀区上庄镇(曹氏风筝)、丰台区玉泉营街道(斗菊)、通州区西集镇(京东大鼓)、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燕歌戏曲)、延庆区四海镇(高跷老会)。
其实,此次入选的民间文化艺术中,有很多都是北京中小学的品牌课程及活动。学校结合地缘优势,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基于民间文化开发了丰富的课程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热爱家乡文化艺术、关注民风民俗,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透过精彩的艺术形式
爱上家乡
相关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纷纷表示:
北京中小学生
也握住了传承创新的接力棒
让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
焕发出新活力
快跟我们来看看吧
大兴区榆垡镇——武吵子
武吵子是北京市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集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民俗及文化价值。2014年11月11日,大兴区太子务武吵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北京市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海淀区五一小学大兴一分校学生表演的武吵子成为亮点。
据了解,学校的太子务校区聘请了非遗传承人赵建军,开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社团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向学生传授太子务武吵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会规等传统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项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保护意识。”社团教师张帆说。
除了做好太子务校区武吵子非遗传承社团建设工作,学校还在总校区着力推广普惠型武吵子操,组建“特色武吵子﹢舞蹈特色”融合社团,形成特色非遗传承社团、普惠武吵子操、精品武吵子舞蹈课程的分层分阶培养体系。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直至今日,虽然经历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但由于深受民众喜爱,太平鼓依然留存在门头沟地区。
2004年12月,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被命名为“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这是门头沟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的重要举措。
为此,学校将“京西太平鼓”纳入校本课程,配备专业舞蹈教师,聘请“京西太平鼓”传承人高洪伟作为艺术指导,定期下校辅导,带领师生了解和传承“京西太平鼓”历史文化精髓。
在传承的基础上,学校还从道具、服装、动作、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舞蹈元素结合,丰富表演内容,在音乐中融入现代舞蹈配器节奏,使之更适合学生表演。经过大量教学实践与探索,学校教师团队创编了“京西太平鼓”校本课程教材,与北体大专业教师创编了“京西太平鼓”广播体操(徒手版和器械版),将家乡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课间活动中。
多年来,学校师生积极宣传“京西太平鼓”,多次参加各类文化展演活动,将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延庆区井庄镇——旱船
延庆旱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融传统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于一体,流传历史悠久,表演套路丰富,音乐伴奏喜庆热烈,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延庆区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少年传承基地。学校邀请延庆旱船三只船传承人丁自强为学生设计旱船,他根据小学生个头低、力量小的特点,将传统的旱船比例缩小、重量减轻,制作出了适合学生表演的小型旱船。
旱船跑动起来讲究“快、稳、漂、转”,在表演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驾船动作、跑船步法和表演套路,并把这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跑”到了市、区各级的多样舞台上。多年来,学校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美育资源,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加入了创新元素,学生们得以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树立文化自信。
通州区西集镇——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1921年,宝坻人刘文斌在天津书场演出时称之为“京东大鼓”,这一名字就此通行起来。
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郎府小学)依托浓郁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俗装点为特色,于2022年9月开设“京东大鼓”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聘请京东大鼓第三代传承人金克强入校指导。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对京东大鼓的文化底蕴有了深入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法,多次登台表演。2024年6月,学生们与金克强老师一起,受邀参加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2024年7月,五年级学生王俊熙参加艺韵北京大赛并获得三等奖。
学生们通过“京东大鼓”的学习与传承,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提升了综合素养,也涵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该校负责人表示,“京东大鼓”课程的引入,将课后服务与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让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燕歌戏曲
柏峪村的燕歌戏始于明代,随守关将士传入本村,经长期演化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相融合而成。门头沟区斋堂镇建立了非遗进校园机制,每年培养15名学生传唱柏峪燕歌戏,让柏峪燕歌戏永久流传下去。
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柏峪燕歌戏,是北京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首批收录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人文价值。
为让师生学习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门头沟区斋堂中心小学成立燕歌戏社团,每年组织师生参加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学生们还结合地区相关文化活动,例如参观“柏峪燕歌”文化长廊、组织戏曲知识竞答、手工DIY戏曲脸谱等,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会依托斋堂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绿水青山“志行”课程中,让学生了解、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实践,积极传播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让燕歌戏的古老歌声唱响新时代。
延庆区四海镇——高跷老会
大吉祥村高跷,作为非遗流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大年初一,村民身着盛装,自发组织踩高跷活动,高跷队伍中的角色各有不同。“高跷”的谐音是“高瞧”,寓意是在新的一年开春后,人们要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
延庆区永宁幼儿园自2016年起正式将高跷融入园本课程,申请成为高跷非遗传承基地,组建了“缙山高跷小社团”。
每周,永宁幼儿园里都有一群装扮着高跷服饰的师生,伴着欢快的鼓点,齐聚在操场上开展社团活动。幼儿园聘请高跷协会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了解高跷文化与历史,孩子们拜师学艺,学习高跷的基本技能和不同角色的表演技巧,并将高跷表演与幼儿游戏融合,增加趣味性。高跷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还锻炼了幼儿的体能、磨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高跷小社团的孩子们还走出幼儿园大门,在电视节目、汇演、晚会中精彩亮相,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王小艾 苏珊 张娜 杨旭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