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袁隆平。”

因为这句话,中国博主带着非洲农民穆萨种出的稻种,隆平水稻博物馆。

这些稻种曾跨越半个中国来到非洲,成熟后,稻种成为了礼物,再次回到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人小伙辞高薪工作种地

“我们感谢中国的专家,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想非洲不会产出这么好的稻谷。”

今年10月,来自中国的博主曾先生来到了非洲,当时,他在冈比亚,完成出差工作,在闲暇的时候,偶然认识了黑人小伙穆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穆萨正在农场上晒稻谷,看到陌生人的到来,他忍不住上前询问曾先生来自哪里。

得知是中国人后,穆萨十分激动,他带着曾先生来到了自己的“庄园”,向他展示在非洲贫瘠土地上,成功存活的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曾先生了解,穆萨是非洲的农场主,他的农场目前是冈比亚规模最大的农场,也是当地第一个全机械化农场。

这个黑人小伙曾在美国工作,是一位通信工程师,年薪10万美金(约合70多万人民币),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这个工作的前途十分光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穆萨却觉得,这样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他努力学习走出家乡,并不是向往大城市,而是想改变家乡的环境。

虽然他有一份好工作,但家乡却毫无变化,为了追梦,他辞去了高薪工作,回到了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开始他也迷茫过,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改变,他突然想到,在非洲最缺的就是食物,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能直观的看到家乡的改变。

说干就干,第一年,他包下了3公顷的地,准备在农业上干出一番丰功伟绩,不过,种地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

冈比亚又是一个土地平坦、河流丰富的国家,地质确实十分肥沃,很适合稻谷生长,不过,这种地势也有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碰上雨季,河水很容易就会漫出来,将稻谷田淹没。

第一年因为专业不对口,加上碰上了雨季,导致农田“水漫金山”,穆萨不仅亏损了一笔钱,还没能解决粮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越半个地球的稻种

看着被淹的农田,穆萨的心中升起了一股挫败感,他觉得,可能自己还是不太适合种田,正当他打算放弃之时,一位中国农业专家向这个黑人小伙伸出了援手。

一位85后的长沙人黄智,慷慨的为穆萨提供了帮助,他们将我国完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法搬到了非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还前往湖南,与袁隆平老先生的团队,一同研究、学习水稻的种植方法。

专家们不仅为穆萨提供了种植知识、预防自然危害知识,还给他提供了一些优良的稻谷种子,在当地推广了机械化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专家的加持,穆萨就像是开了外挂,短短5年的时间,他就将自己的农场打造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农场。

机械化农场的模式也让他节省了不少时间和力气,以往人工种植起来很麻烦,打谷子的时候还要在前面放上一个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中国的收谷方法完全不一样,穆萨刚到湖南的时候,大家刚好在“双抢”,前面人收谷,后面的人播种,这样的方法快捷省力。

穆萨得知还有这个方法后,当即掏出了小本子,一个个的记了下来,还专门找上专家了解这种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着从中国学习到的“干货”,他回到了家乡,将这种模式运用在了自己的农田,在贫瘠的非洲土地,打造出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绿洲。

第一次收成的时候,看着稻田中结出的稻穗,穆萨的激动难以掩饰,他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只能一遍遍的感谢中国专家的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袁老,穆萨自豪的称:“他是我的老师,他真的很伟大,我很幸运能够与他的团队一同探讨稻谷的种植方法。”

如今,水稻的样子被印在了当地的纸币上,穆萨曾从中国带到非洲的稻谷,正在慢慢的改变着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老生前的梦想,一定会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出丰硕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北青网

稻谷回到中国

因为穆萨的这句话,曾先生带着这包米,辗转四个国家,耗时两天一夜,将这袋珍贵的礼物,带到了湖南的隆平水稻博物馆

这个事情没有曝出之前,或许谁都不会想到,一粒种子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这其中也少不了袁老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9日,曾先生再次接到了一个任务,雕塑家龙跃平,在观看了他的视频之后,内心深深被触动。

中华人民向来讲究“礼尚往来”,龙先生希望曾先生能够将袁老的鞋印带到非洲,他制作了袁老的半身像、全身像、还有稻谷种子的雕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这么做的原因,其实也是想完成袁老生前的心愿。

袁老因为常年下地,皮肤被太阳晒的黢黑,经常打趣自己就是“非洲人”,他很关注非洲的“杂交水稻”进度,曾多次提出实地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终因为身体毛病并没能前往,他没能前往非洲,看一看杂交水稻,但他的心早已在那里落地生根。

“袁老师的脚步不能到达,希望他能用眼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希望他的精神能够抵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环球网

这句话,直击曾先生的心灵,让他决定连夜前往非洲,让袁老能够看一看,长在非洲的绿洲“杂交水稻的稻田”。

那袋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的大米,很多网友提议他放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前、或者放在博物馆,曾先生思考了很久选择将这袋大米放在水稻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所博物馆中,包含中国历代的水稻进化史,这里有水稻的生长过程,杂交水稻的问世,也有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人生,对于这袋大米来说,这里是最好的归宿。

目前,从非洲大米在博物馆中展出,它身上包含着许多意义,只言片语根本无法讲述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环球网:《非洲农民:袁隆平是我的老师 托网友将稻种带回中国》2024-10-13
2.华声在线:《曾游记|马达加斯加之行vlog》2024-12-09
3.北青网:《穿越半个地球的稻米已展出!非洲农民托小伙将自己种的大米带回湖南:袁隆平是我的老师》2024-10-13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