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古装剧里,夫妻新婚都是这样一套流程。

古时候,在洞房之前,新婚夫妻还要共饮合卺酒。

合卺”是古代婚礼中的最后一个仪式,类似于现在的交杯酒。

卺,音jǐn,就是瓢。

将一个瓠【hù】瓜剖开成两个瓢,盛满酒,再将它们用线连接到一起,新郎新娘各执一个饮酒。

有的时候是新郎新娘各饮一半,然后换卺再饮。

瓠,又称匏【páo】,就是我们常见的葫芦。

匏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剖成两半做水瓢。

这一套礼仪,就叫“合卺”,两个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瓠,寓意一对新人从此成为一家人。

“合卺”是洞房花烛的前奏曲。

这项婚俗,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后来就演变成交杯酒了。

诗词君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葫芦做的水瓢。

那个时候,怎么也不知道,这瓢是古代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用具。

其实,关于古代婚俗,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结婚,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大事。

《礼记》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两个人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对家族是一件大事。

古时,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总结这六礼。

第一纳采:男家向妇家送一点小礼物,通常是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

第二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是吉凶。

第三纳吉:男家在祖庙卜得吉兆之后,到女家报喜。

第四纳征:这等于宣告是订婚,所以双方要送比较重的礼物。

第五请期:选定一个好日子完婚,向女家征求同意。

第六亲迎:就是男家迎新妇入门。

这个步骤,听起来就相当之繁琐。

在六礼中,纳征是最重要的,相当于订婚。

北宋学者孙光宪所著的《北梦琐言》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大中年间,有一个行营押官郑神佐阵亡了。

郑神佐有一个女儿阿郑,才二十四岁。

父亲未去世前,阿郑已许嫁李玄庆,没有收受财礼。

阿郑剪掉了头发,退掉了与李玄庆的亲事,到父亲阵亡之地收遗骸,与亡母合葬。

这里特别强调“未受财礼”,就是还没有订婚,如果订婚了,可能亲事就退不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六礼”这一套娶亲的仪式在周朝就确定了下来,历代沿袭。

很多人一听就吓到,古代结婚岂不是太麻烦。

别着急,这六礼是为贵族士大夫规定的,一般的庶民多有精减。

各个时代也各不相同。

东汉至东晋时,社会动荡,根本顾不上六礼,仅行拜公婆之礼,连合卺礼都舍弃了。

但是在东晋,却流传了一个“温峤却扇”的故事。

却扇也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习俗。

古时,新娘出嫁,须得蒙头遮面,其用意有二,一是遮羞,二是辟邪。

新娘用扇遮面,交拜之后,除却遮面扇,夫妻相对,才见对方真容。

“温峤却扇”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

东晋名将温峤出身大族,博学孝悌,妻子早逝。

恰好,温峤的堂姑刘氏,因战乱和家人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美貌聪慧。

堂姑就托温峤给女儿寻一门好亲事。

温峤对刘氏女有意,就对堂姑说:“好女婿实在难找啊,你看像我这样的怎么样。”

刘氏说:“丧乱之际,我只求得她能活下来就好了,哪还指望找到你这样的好女婿呢。”

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刘氏:“我已经找了一门好亲事,门第相当,女婿也是为官的,跟我不相上下。”

说完,递上一枚玉镜台当作礼物。

刘氏大喜过望,当下就安排婚礼事宜。

等婚礼完了,双方交拜过了,新娘拨开遮面的团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大笑道:“我就知道是你。”

那玉镜台正是温峤北征刘聪时所得的战利品。

却扇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消亡,但撒帐的风俗却传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撒帐,指亲朋好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在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

让人想不到的是,撒帐的习俗来源于汉武帝。

《戊辰杂钞》:“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戒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多子也。”

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将李夫人迎到室内帐中共坐,喝完了合卺酒。

宫人们就撒五色同心花果,汉武帝和李夫人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越多。

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

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如今,撒帐的习俗到民间依然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传席的习俗到如今依然喜闻乐见。

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

新娘接到夫家,从轿里出来,脚不能沾地,夫家就会拿来红毯铺在地上,新娘踩着红毯进门。

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一直到明代都有记载。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和春深二十首》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

明代陶宗仪 《辍耕录·传席》:“今人家娶妇,与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

到了清代,还有用袋作席的,寓意“传宗接代”。

细想一下,我们现如今的许多婚俗都有古代婚俗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关于婚嫁,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

现代人结婚,会穿婚纱拍婚纱照。

古时候结婚,时代不同,风俗也各有差异。

古代结婚,男女皆跪,而到了唐代,就不一样了。

唐代结婚,就有男跪女不跪的习俗。

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唐代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

此后,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在结婚时,男子跪,而女子就只用拜不用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诗浩瀚,关于嫁娶婚俗的诗作不胜枚举。

杜甫《新婚别》中有诗: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古人傍晚结婚后,第二天清晨,新妇要拜公婆,第三天告庙上坟,整个婚礼才算完成,新娘的名分就定了,正式成为家族中的一员。

而在《新婚别》中,两人晚上草草成亲,早晨便匆匆告别,根本没有完成婚礼的全部仪式。

所以,才说“妾身未分明”。

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更是再现了唐代风俗。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所以,王建诗中的新嫁娘不知道公婆的口味,所以,她机敏地叫来了小姑子,让她尝一尝。

很可爱,又巧妙的再现了当时的婚娶风俗。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行卷诗《近试上张籍水部员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娘子嫁进来,第二天就要拜见公婆,所以,心中忐忑,正细细化妆。

这也是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其实,每一个古代的婚俗在现代都可以找到影子,这也是一种传承,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一种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诗词世界,作者:聂隐娘。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2025诗词日历:人间有味是清欢》《特级教师的爆笑诗词课》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