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上午,位于友谊北路的天津市西岸艺术馆内都会传出悠扬的乐声。时常有游人会被这喷涌着磅礴生命力的乐声吸引,走进艺术馆一探究竟。

乐队在西岸艺术馆排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队在西岸艺术馆排练

每次这个时间段在馆内排练的,正是在我市民间乐团中赫赫有名的天津和谐管乐团(以下简称“和谐管乐团”)。这支近60人的管乐团,全部由退休的中老年人组成。七年来,在团长刘欣生的带领下,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不仅用音乐奏响晚年的美好人生,更点亮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他们是这支乐队的灵魂

对于每个成功的乐团来说,一定有一个“核心”,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凝聚着团队。在和谐管乐团,这个“核心”由三个人组成,一位是团长刘欣生,另一位是指挥千昌吉,还有一位是副团长耿锡洪。用团员们的话说,正是这“三驾马车”的默契配合,带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把和谐管乐团引上更加卓越的音乐之路。

76岁的刘欣生腰杆笔直、目光炯炯,从年轻时就痴迷音乐的他,自学过多种民族乐器,其中拉得最好的是二胡。临近退休,“赶时髦”的刘欣生又迷上了萨克斯,并因此结识了一批新朋友。随着大家陆续退休,时间也愈发充裕,组建乐队的想法在几个人心中逐渐成形。刘欣生更是个行动派,再加上他为人热情、朋友众多,很快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小型管乐队。

刘欣生拍摄乐队排练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欣生拍摄乐队排练视频

乐队初创,面临的头一个难题就是缺少排练场地。“我们是个铜管乐团,都是小号、长号、单簧管这些吹奏乐器,本来声音就大,练习的时候更需要磨合。我们自己爱好这个不觉得什么,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折磨。”刘欣生笑着说,什么样的场地既能容纳这么多人练习还不扰民,可真是让他烦恼了好久,“也是凑巧,我住在中山门附近,遛弯的时候发现蝶桥下面有一大片空地,可以容纳至少50人的乐队,虽然是露天场地,条件艰苦了一点,但基本符合排练要求。我跟队员们一说,大家立马就同意了,这里就此成了我们和谐管乐团的起航之地。”

刘欣生的态度是,无论什么事只要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对于乐队的发展,刘欣生早有自己的规划,一是要丰富乐队的组成,尽量向专业管乐队看齐;二是给乐队物色一位靠谱的指挥,提高整支乐队的演出水平。机缘巧合,千昌吉进入了刘欣生的视野。千昌吉今年71岁,退休前在老家的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且有业余乐队的指挥经验,面对刘欣生的邀请,千昌吉欣然应允。2018年,随着指挥的加入,天津和谐管乐团正式成立。

千昌吉告诉记者,刚一加入乐团,自己就感受到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质。“我之前接触过许多业余乐团,大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但刘团长对于乐团的管理非常严格。”千昌吉说,“因为乐队规模比较大,乐器种类也更多,为了培养大家的默契,形成更好的合作,我们的排练定时定点,非常规律。每周二和周六上午都要雷打不动地排练4个小时。活动结束后,刘团长会第一时间把考勤发到群里,到了年终,还会对全勤的队员给予奖励,对大家是个激励。也因为他的坚持,整个团队的组织和纪律性都非常强,这也是成就一个好乐团的基础。”

刘欣生、千昌吉和耿锡洪三人分工明确,刘欣生负责管理和外联,千昌吉负责乐团专业水平的提升,耿锡洪则协助千昌吉组织各个声部的排练。“千指挥来了之后,每首曲子他都会先吃透总谱,重新编排后,拆分成对应不同乐器的曲谱下发到每位乐手手中。他和耿副团长密切配合,先组织队员分声部排练,再集体排练,一套流程下来,我们演奏不仅更有层次,形式也更多样化了。”刘欣生骄傲地说。

他们是音乐路上的追梦人

都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乐团有爱较真儿的“三驾马车”坐镇,和谐管乐团吸引来的乐手也是一群格外认真的人。这些成员平均年龄68岁,都没有专业背景,他们年轻时或许与音乐擦肩而过,退休后却不约而同选择重拾梦想。

王伟是和谐管乐团的长笛手,虽然64岁的年纪在乐团中并不算大,却是乐团的元老。“我退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市老年大学学习二胡,圆了年轻时的音乐梦。后来老年大学成立女子管乐团,还开设了相关的乐器课程,我又学习了长笛。”王伟回忆说,“听说刘团长在组建管乐团,我马上就报名了。”回忆起最初在乐团的时光,王伟笑着说:“我那时候也是胆子大,乐器刚练了没多久就敢参加乐团,说实话那时水平并不高。刘团长的理念就是要以演出带练习,逼着大家进步。因此,每次演出前我都倍感压力,不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磨炼,我的演奏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从学习长笛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压力和困难,王伟没有一天停止过练习。“每天两个小时的练习是必须的。我们老年人学习乐器,特别是吹奏乐器,跟人家从小就开始练的‘童子功’不同,稍有懈怠就容易气息跟不上。再说,我也很享受练习的过程,它已经成为我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了。”王伟说。

王伟在排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伟在排练中

如今,王伟的乐团生活比上班时还忙。“除了每周两次线下排练,我们还有一套网上排练的方法,千指挥给大家指定排练进度,大家定期在网上交作业,再由千指挥一对一地指导。不仅敦促大家练习,集体排练时效率也更高。有人觉得一个业余乐团有必要这么认真吗?其实,这些年我们乐团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靠的就是大伙这股较真劲儿。”

侯德蓉是和谐管乐团的上低音号手,虽然加入乐团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她已经被千指挥“认证”为乐团较为刻苦的队员之一。同样是“半路出家”,侯德蓉为了吹好上低音号,自学五线谱,研习乐理知识,又拜天津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李其宏为师,学习气息控制和吹奏技巧。一个上低音号大约重5公斤,侯德蓉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练完之后,她的上唇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好久才能褪去,但侯德蓉说那是她的勋章,挺美。

侯德蓉和她心爱的上低音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德蓉和她心爱的上低音号

因为上低音号是各个管乐团都比较稀缺的位置,侯德蓉参加过好几个乐团,但她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说实话,我最希望加入的就是和谐管乐团,所以看到乐团招聘启事的时候,我立马报了名。”侯德蓉说,“民间乐团的演出基本都是公益性的,所以对多数人来说,选择乐团看的是哪个乐团演出机会更多、舞台更大。和谐管乐团无疑在这两方面都是佼佼者,而且我更看重的是乐团的专业性和氛围。”加入乐团之后,她的感触也更深了,“我们乐团虽然排练是最辛苦的,但是凝聚力特别强。有的成员在演奏上遇到困难,其他成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有的成员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排练,大家会帮忙补习。在这里,我能真切感受到音乐就是大家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他们点亮百姓文化生活

和谐管乐团在中山门蝶桥的排练和演出,如同一颗投入湖水中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更逐渐形成了汇聚效应。

随着和谐管乐团的到来,蝶桥附近的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互助西里星光艺术团、心相连艺术团、滨河艺术团等民间乐团,也逐渐聚拢过来。在大家切磋与交流的同时,演出越来越精彩,借由互联网的传播,“蝶桥百姓大舞台”的名声更是不胫而走,甚至外地的许多民间乐团都被吸引了过来。

“乐团多了,场地就需要协调,于是大家通过自治把这个舞台办得越来越好。”刘欣生自豪地说,“我们会在每年天气转暖之前聚到一起,商量新一年的演出安排,还会提前在桥下张贴演出预告。”

如今,每年从4月中旬一直到10月中旬,蝶桥下几乎每晚都有不同乐团的演出。这里汇聚了各种风格的音乐,有激昂的铜管乐演奏,有悠扬的民族歌曲演唱,还有欢快的民间舞蹈表演。观众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住在附近的居民,他们把这里当作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有驱车十几二十公里赶来的音乐爱好者,只为感受这独特的音乐氛围。

金子奶奶在排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子奶奶在排练中

尽管已经跟随乐团登上过天津大礼堂等不少大型舞台,但和谐管乐团的歌手金子奶奶还是最享受在蝶桥下的演出。“虽然蝶桥的演出环境比较简陋,却是距离观众最近的舞台。许多观众都成了我们的老朋友,每次演出台上台下的互动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在这些观众中卧虎藏龙,有他们的时时鞭策,想不进步都难。”金子奶奶笑着说。与金子奶奶一样,张汝星也是和谐管乐团的一位歌手。他每次去蝶桥下面演出都要骑车50分钟,却乐此不疲。他说:“去蝶桥演出就像是一种戒不掉的瘾,在那里唱歌,观众的热情回应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就像刘欣生所说,专业舞台能极大地提升乐手的艺术水准,是追求卓越艺术境界的进阶之地;而百姓舞台则扎根民间,是大众文化得以繁茂生长的肥沃土壤。“我们无论走到哪里,登上怎样的舞台,一定都不会忘记回到这里。这里是一道最有烟火气的风景,让人们可以看到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能这么有滋有味,活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