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核四翼、三层三网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链结”的跨省域总体空间格局逐步确定。
作为中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日渐清晰。
12月9日,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除上海外,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成员,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和安徽宣城等13个城市也出席了会议。
这个超大“容量”都市圈中,以上海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圆,能将这14座城市全都覆盖——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聚集着1.1亿人口,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最新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已启动一年多,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和共识,“一核四翼、三层三网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链结”的跨省域总体空间格局逐步确定。
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经过几次变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不过直到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并没有给出上海大都市圈的具体范围。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一规划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确定为上海市以及周边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在内的“1+8”的市域行政范围,
到2024年,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扩容,新纳入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5座城市。从1月开始,14个城市轮流做东,每月召开一次都市圈规划编制会议,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从国家战略要求看,“上海大都市圈”肩负两个使命:一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二是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担负国家最重要链接国际的枢纽门户作用。
“一核”是指围绕上海核心带动作用,推动上海与周边地区共同建设四个战略的协同区域。“四翼”则根据“上海大都市圈”内不同区域的特点量身定制发展策略,包括“北翼”长江口和北部地区、“西翼”环太湖地区、“南翼”杭州湾地区和“东翼”海岸和海洋空间。
本轮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将加强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市多中心各扬所长的发展,围绕区域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打造,提升该地区整体竞争力,并且进一步通过经济功能的强化,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将共建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网络,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作用,带动G60、G50、宁杭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沪甬走廊、沿海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深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共同参与创新基金的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联动机制。
在此基础上,该区域需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围绕空间协同发展的不同空间尺度,构建“30-60-90”分钟轨道交通通行圈,目标是在这个地区建立更加集约高效的轨道交通网,促进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上海大都市圈处于水网密集地区,需共同建设水运网,提升内河航道在区域运输中的作用,降低区域物流的成本,推动绿色发展,并且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功能,提升面向全球航运资源的组织配置能力,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世界级港口群。
围绕着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和联通,加强沪甬、沪舟甬、沪嘉绍等跨湾、跨海复合通道建设,加强沪苏通、沪渝蓉、锡常泰等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在地方层面还要进一步打通在跨界地区的断头路。
便利加码的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将塑造“一带、六片、多廊”安全生态格局,推进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多带多群”的文化联动载体,建设长江、大运河两大文化公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