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纸短情长,一年又一年,2024年刚过出一点感觉,2025年的年历又纷至沓来。但转念一想,时间就是个虚妄的概念。“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让上海生机再现,大生动了一回。人们开始集体怀旧,不断回忆30多年前的上海。除去回忆滤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没有王家卫镜头下的美拉德色,没有流光溢彩没有汹涌浮夸,却是经济、文化、消费、情绪曲线外放且高亢的时代,是“不到黄河心不甘”的时代。
1994年,东方明珠的亮灯,内环线的建成,地铁一号线的通车,金茂大厦桩基工程的顺利竣工,是上海活力、朝气、鲜活、发展的具象。三十年浦西,三十年浦东,上海的城市重心——滚滚黄浦江流过多少人的心河。
30多年前,是个令人怀念却也不愿重返的时代,用当时的眼光看,是繁花时代,用现在的眼光看,是白银时代,离黄金时代,还有点遥远。
2024年的最初几个月,约聚吃泡饭是上海时尚的社交方式。饭局的尾声常常是一份繁花泡饭套餐;更别致的是,主人安排一锅泡饭,客人各拎一份精致咸货、酱菜、腐乳,显得格外与时俱进。繁花泡饭甚至流行到了澳洲、加拿大等华人聚集的国家。
那阵子“人来疯”是有逻辑的,因为电视剧《繁花》为中年倦怠的上海带来生机。什么是生机?生机就是四下张望,还能看得到些新的东西。
2024年的热门影片里,年初的《热辣滚烫》和年底的《好东西》我都不太带感。
在我看来,《热辣滚烫》十分脸谱化,整部电影的时间我只是在等待看一身腱子肉的贾玲出现的那一刻。我觉得贾玲只是感动了自己,和少部分相信鸡汤和画饼的人。
而《好东西》像多个场景下的脱口秀,用力不当,很不上海,硬撬撬的。女人的敏感在于十米之外就能看出另一个女人身上的闪耀和沧桑,从示强到真强,还是有很长的世路和心路要走。
在我眼中,《爱情神话》是真诚的,当然主要归功于监制、主演徐峥的功力,而《好东西》就开始“指点江山”,甚至指手画脚了。
当然这两部电影的目标受众,也许并不是我这样的上海成年人。
这几年,魔都很多都变了。曾经那么美,美得有灵魂,有生机,很细致,很曼妙,很适合从长计议,这样的情调却在渐渐消失。
更多的,成了一言难尽,懒得多说。
而在目前阶段的我眼中最强大的女性力量在于温柔、和解和祛魅。
2023年年底至2024年年初,因租约到期,存在了七年多的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宣布在1月6日谢幕。知名媒体人、大隐创始人刘军先生约我写了一篇文字,打算在谢幕的当晚刊登。
在即将谢幕前几天,我又陆陆续续去了几次“大隐”,买了些书和杂物小件,不舍之情在点滴间闪现。
我发布了一条视频号,写下一段小文字,“镜破不改光,在上海最冷的冬夜,它依然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者燃灯。没有一丝潦草。它已是凝固的城市记忆,是武康大楼的刺青。聚散有时,记忆永存”。
在我的文字即将刊发的当晚,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的剧情竟然发生了逆转:它将继续存在,它的灯,将继续开。
得知消息,我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尽管时代的车轮碾压而来,但好运最终属于理想主义者。
上海今年遭遇了几场强台风。尤其中秋前一天台风“贝碧嘉”从上海横穿而过,登陆上海的最大风力14级,是登陆上海的史上最强台风。台风将所有能量在上海做了一次宣泄。
“魔都结界”终究是破了。
2024年上海的夏天太久,持续高温让人麻木,又美又飒的秋天姗姗来迟,大雪节气上海还未入冬,法国梧桐树叶一大半还是绿的。能感觉出宇宙的一步三回头,真的很穿越。而到如今,冥王星已经离开了摩羯,我们正式进入了水瓶世代。
这几年,友人们的境遇也较前些年有了更多浮沉。2023年初夏还在一起聚餐的几位老友,一位创办的著名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被口诛笔伐,一位卸去原职等待再度分配。统共五人,二人如此,另二人也面临机构改革,一人维持。各种一言难尽。
五十知天命,其实不用到50岁,在体制内45岁就基本可以知天命了。越早知天命,就越早自在自洽,渐渐着眼于开拓自己的“东坡”。毕竟比职业更要紧的,是生活。
所谓人生四大悲剧:能力配不上梦想,收入配不上享用,容貌配不上矫情,见识配不上年龄。
当对人生有终极思考时,其实躺平和操练、荣辱毁誉皆无甚差别,皆可以泰然。任何关系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寂天菩萨说:在念头与念头之间,那里就有佛。
从理论上说,我的退休年龄在57岁零一个月。那还在很遥远的未来。前几天,自称长江商学院的人忽悠我花几十万去镀个金,我说我只想读东方哲学。
2024年,上海的文化活动依旧很多,尤其在暑期以后。
有一周很高频,七天之内,我担任了四次文化活动嘉宾,好友说,上海文化活动之多,文化人都不够用了。我所在的一个“一周一会”群,以沪上活跃文化人和时髦知识分子为主体,几乎每周末都有好几档群友穿梭于官方讲座、直播和citywalk项目中。
这可能也是热爱上海的理由,上海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上海旅游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市民文化节、统战文化周、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各种新书新片新展首发……
与热烈的文化氛围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平淡的夜生活。昨晚我坐着网约车,从静安开到长宁哥伦比亚生活圈的我家,穿行在上海梧桐区地段。不过21:30,马路上已经很安静,行人寥寥,四下清寂。
司机说,他在上海开了一年多网约车,发现人少了很多。司机还在担心无人驾驶出租车会抢了他们的饭碗。他说,接下去他要去北京开网约车,上海赚不到钱,苏州也赚不到,杭州还行,他想去北京碰碰运气。
这一年多餐饮模式也在发生嬗变。很多熟悉的餐馆闭店。除了正式的餐饮,火锅、撸串、小龙虾似乎都过气了,取而代之涌现了很多日咖夜酒、brunch业态的轻餐饮。
车路过黑漆漆的宝庆路转角百富勤广场时,我突然想起楼上那家早已消失的音乐秀场有我青年时代很多夜蒲的记忆。还有当年西郊、虹桥地区的钢琴吧,它们均已消失在大上海。当年的音乐仿佛还在耳边,却一晃过去了20年。
每到岁末,我就容易随时回溯和预见。有时也想穿越。而我们在聊穿越,在聊时间机器时,真正想聊的,其实是人生遗憾。
Citywalk是2024年的一个热词。
Citywalk风起自上海,上海四季分明,马路有风情,建筑风格多元,步行友好,且这几年大众传媒方式的变化,手机的高频使用,让Citywalk有了沉浸式呈现的可能。我也受邀拍过几个街区漫步的长直播,从30分钟到90分钟不等。
同时,Citywalk也开始承载意义,叠加各种功能,比如Citywalk+文化,+美食,+电影,+统战……
咖啡也成了本届上海人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咖啡文化与上海渊源深厚,脉络清晰。咖啡是上海城市血液里的氧。到2023年,上海已经有9553家咖啡馆,是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2024年上海的很多活动,都是围绕咖啡经济展开。
2024年11月,我受邀写了关于上海市咖啡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建言。相信在接下去的几年,上海在咖啡文化和咖啡经济上,会把文章做得更细致,更深透。毕竟上海是对咖啡有着最高认可度和依赖度的中国城市之一,是咖啡经济成长土壤最好的城市。
这几年,统战很忙。
2024年盛夏上海统战文化周,上海全市有49项统战各领域的重点主题活动,旨在“团结向未来”。一些著名大学和政治学院,都开始招收统一战线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随着国内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要,国际统战工作也提到了时代面前。
我曾和好友们说,我发现上海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统战的历史。
坐地铁时都会听到报站名前的介绍: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我有个记录,在今夏半个月之间,我受邀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工作日14:00,座无虚席;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音乐会”,每人发了一面小国旗,气氛热烈;看评弹《千里江山图》,周末七点多,掌声雷动,座无虚席。
前几天在大隐书局买了一本《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写得非常好。1928年国民党在政权定都南京后,进步文化进一步向南方倾斜。上海成为南下文化人和进步知识分子、海归知识分子的重要汇聚地。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都市文化和红色启蒙的内在张力不可小觑,革命性与现代性的交织融汇,给红色启蒙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我想《千里江山图》可能只有在上海才能更充分演绎和被理解。
Citywalk、咖啡、统战,也是我2024年工作生活化模式的三个关键词。
从大环境来看,不论体制内外,2024年依然非常卷。这种中年倦怠的氛围可能还会持续,鲜衣怒马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至少还可期待中年雍容。
我和我大多数朋友都有着家国蒸蒸日上的集体记忆和一些古朴而固执的价值判断。不过中年的我们,业已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风格,知命不惧,日日自新。不会在记忆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2024年我也开始玩手游和网游,并非因为喜欢,而是本职工作中有一块涉及游戏出版与审核。《黑神话:悟空》让山西文旅出圈,我也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二次元。也许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这几个月,我开始用手机记录流水账,这同样也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意义。看一个人如何度过一天,他基本就是如何度过一生。做个心定的人,不为锦瑟迷,不为流年欺。人本自具足,一切都应刚刚好。
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2024年观赏了许多场与AI有关的艺术活动。比如“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评弹与严折西的时代曲,评弹表演艺术家高博文与机械臂,穿越时空甚至物种的量子纠缠,灵魂常在。
这是绝大部分不管什么领域的人都得上的一课,承认一个永远比你强的存在,学会和这个存在相处于同一个世界上。
最近,刘家昌病逝,琼瑶离世,《情书》的“藤井树”中山美穗离世,这些种种,都像一个预言,象征了一个罗曼蒂克时代的落幕。
我曾一度感觉他们会是永生的,尤其是琼瑶。
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我开始重温少年时代废寝忘食看过的琼瑶小说,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和缺憾。
我依然喜欢在武康大楼前喝咖啡与漫步。人有时是太寂寥了,必须找到一些移情的载体。
比如村上春树小说中那个深夜独自驾车去海边的男子,那种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抒发的孤寂,唯有深夜微醺的大海才能懂得。
让人意难平的人与事,有时并不真正存在,他可能只是一堵无辜的白墙,被你狂热的,把你心里最向往的剧情,全部在他身上投影了一遍。
有那么多人热爱武康大楼,除了网红打卡和移动社交媒体传播的功能,对于本地中年人来说,原来它可能就是那堵白墙啊。
前几天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做个讲座。讲座倒是寻常,不寻常的是意外收到仅一面之缘、且7年未曾谋面的85后型男读者的鲜花,落款是“‘1元好友’kk”。更不寻常的是kk神龙见首不见尾,连照面都没打,就去了停车场。有点像东野圭吾的小说。
等我说“来都来了,为什么不见一面”时,kk说了一句经典有力的话:
“2024年了,流行虚拟一点的关系。”
No.6110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何菲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SMG知联会会员,长宁知联会会员。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