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师 《贴标签实验》 带你通过心理学实验,洞察人性的本质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时,比如“你很懒惰”、“你很聪明”或“你是个麻烦制造者”,你会不自觉地开始相信这些标签,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这些标签?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心理学家已经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标签作用”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贴标签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实验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伦纳德·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或标签效应)。这一实验最初旨在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后来被广泛用于理解“标签”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他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像,最终因爱得深沉,女像真的活了过来。这一故事传递了“信念可以改变现实”的观念,与实验的主题不谋而合。

2

实验过程

实验是在一所小学进行的,涉及了多个年级的学生。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并随机选取了20%的学生,告知教师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学业成绩上会有显著的进步。实际上,被选中的学生和未被选中的学生的成绩在测试中并无显著差异。教师并不知道哪些学生是随机选择的,而被误认为具有“潜在高成就”的学生,逐渐在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下,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动力和成绩上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验证“标签作用”,实验者在另一个学校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这次他们告诉教师某些学生是“潜在问题学生”。与前一个实验结果相似,这些被“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实际成绩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在教师的固有观念下,这些学生逐渐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实验结论

这些“贴标签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个体被贴上某种标签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人的期望和态度会对该个体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正面的标签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其发展;而负面的标签则可能抑制个体的发展,使其表现得更加符合负面的预期。这种现象在教育、家庭、社会关系等多个领域都广泛存在,且对个体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标签作用无处不在。家人的鼓励、朋友的认可、社会的期待……这些正面的标签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反之,消极的标签如“无能”、“失败者”等,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了解标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外界评价对自我的影响,学会理性地对待标签,不受限于他人的期待,同时也能更谨慎地给他人贴标签,用积极的态度和言语影响周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3(1), 16-20.Rosenthal, R. (1994). 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s: A forty-year perspectiv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 176-1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假病人实验(让8个正常人混入精神病院,结局会如何?)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服从实验(我们为什么这么“听话”这就是服从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忍耐力实验(忍耐是笑到最后的保证,你培养了孩子“忍耐”品质了吗?)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人格实验(人格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的?)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面部反馈实验(科学证明“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