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母刚从老家来到上海,让她给垃圾进行分类,她一脸疑惑,非常不理解。
她说,分类有什么用?还不是全部装到一辆车辆拉走?何况还有许多人肯定不会乖乖把垃圾扔到集中点,河南老家的做法是,都扔在自己家门口等着清洁工去收。
但是等到她亲眼看见上海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主动把垃圾提到集中点,先丢干垃圾,然后把湿垃圾进湿垃圾桶,最后把袋子丢进干垃圾桶。
岳母看完一连声说不敢相信,这里的人咋就这么自觉呢?
其实,不是上海的人自觉,而是制度和人性使然。
从制度设计看,上海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到位,执行有力,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上海经济发达,居民素质相对较高。
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人民生活水平越高,那么道德修养就越高,相反,天天饥寒交迫、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哪有心思管别的?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西欧国家采取高福利政策,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即使不工作也照样活得好好的。
刚开始实行这种福利制度的时候,连美国都看不上去了,认为这样做只能培养懒汉。
事实上,这些高福利国家的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躺平,而是尽职尽责地工作。
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工作就是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贡献社会的一种手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他们工作时力求高效,休闲时痛痛快快娱乐。
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了北欧的高福利政策做法不但有效且正确。
丹麦议员们说出了他们的观点:“如果给全民提供高福利,就去怀疑他们不会努力工作,这种怀疑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实际情况是,每一位公民来说,高福利下他们的道德观念是,我享受了这么高的福利,大家的税收集中在一起分享给我们,我们就应该给社会做出贡献。
我要更加勤劳,更加有创造性的工作,我要为这个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我要更加努力。而不是选择躺平。”
现在,我们的社会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一旦发生比较负面的事件,大家就会想到人性的“恶”。
其实,我们从来不考虑正向激发,用人性的善激发每个人。那些负面事件,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低福利、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等等造成的,这些都属于负向激发的结果。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看看现在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比如城管和摊贩的矛盾,交警和车主的矛盾,外卖员和保安的矛盾等等,本质上还是经济不够发达造成的。
试想,假如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找到工作,或者即使不工作也有饭吃,那么那些小摊小贩还用偷偷摸摸和城管打游击吗?那些外卖员还用拼命赶时间送外卖吗?
当这一切不存在了,那么也就没有那么多矛盾纠纷了,大家都是和和气气、奉公守法的公民,社会风气一片大好。
所以,总设计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否则,穷困潦倒就会百病缠身,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个意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