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4年10月16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附有声明: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原子弹的成功除了要归功于上下10万全体官兵与技术人员外,罗布泊的贡献也可谓居功至伟。从1964年~1996年间,我国共计在罗布泊进行了45次核试验,其中包括23次地上核试验与22次地下核试验,助力我国成功跻身核大国行列。
数十年核试验,让罗布泊俨然变为了一片荒芜废墟之地。就在人们以为它会就此沉沦时,国家却再度出手对罗布泊展开了生态改善与经济开发,可一片荒土有什么开发价值呢?历经二十年改造,罗布泊的生态环境现又如何?
中国核试验
1945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首次核试验。截止2019年,世界各国累计进行了2000余次核试验,其中美国试验次数全球最多,足足有1030次,苏联次之试验了715次,而我国只进行了短短45次,便在核武器领域有了显著成就。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般会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原因是便于收集有关光辐射、核辐射以及冲击波的试验资料,实地研究核武器的杀伤效应。在这一系列数据收集完毕后,部门就会转到地下核试验。
美苏英三国在进行了大量核试验后,于1963年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水下、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之后又于1974年签订了地下核试验当量限制条件,严禁在地下进行爆炸当量15万吨以上的核试验。此时美苏已经积累了大量核试验资料,这波属于是过河拆桥,断了后人之路。
所幸早在1958年,毛主席便高瞻远瞩,在中央军委会议中提出了核武器的研制问题。毛主席当场表态:没有核武器,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那好吧,那我们就搞一点氢弹、原子弹,时间也要不了太久,十年功夫就完全有可能!
此时处于西北大戈壁的罗布泊,面积足足有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这片广阔无垠的戈壁滩简直是核试验的完美场所,而它日后也必将震惊世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进行了首次原子弹试验。1966年底又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在之后的32年间,我国一共在当地进行了45次核试验,其中地上核试验共进行了23次,有11次是10万吨级以上,7次是100万吨级以上。1996年,我国在罗布泊进行了最后一次当量为5000吨的核试验。伴随着最后一次核试验的结束,中国政府郑重宣布:翌日起将全面暂停核试验,以响应全球无核国家的要求。
罗布泊的所有核武器试验,其产生的放射性尘埃绝大多数都是往东运动,通过日本列岛散发到了太平洋中。这些放射性尘埃会随着气流快速扩散迅速沉降,只有很小可能形成污染。中国从60年代开始便对罗布泊进行了长期核辐射调查,结果显示核试验并未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国家为什么要选择罗布泊作为核试验场所呢?核试验定址沙漠是国际惯例,联合国安理会五常除英国外,其他四国的首次核爆都选择在沙漠进行。而中国罗布泊相较于其他地点,又拥有以下三大优势:
第一是地理优势,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远离人口密集区,能最大限度减少核试验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且有助于核试验的保密工作,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战略安全才是第一考虑要素。
第二是自然环境,罗布泊属干旱荒漠气候,降雨少蒸发量大,这个特性有利于减少试验过程中放射性粉尘对于环境的影响。荒漠地形开阔,无高大树木遮挡,也便于试验数据的收集。
第三就是距离台湾较远,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侦查卫星尚不发达,想要窥视中国核动向,只能通过台湾空军的第35中队出动U2侦察机执行侦查任务。常理而言,核试验基地距离台湾越远也就越安全,像兰州铀浓缩工厂、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都在大西北。
罗布泊的生态改善
罗布泊的核试验对我国国防事业居功至伟,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爆炸的放射性物质或多或少会污染当地的空气土壤以及水源,并且有害物质的半衰期普遍达到数百年之久。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在生物体内,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2015年,有人亲临核试验爆炸基地,看到了由张爱萍提写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九个大字。在这里,扭曲的铁轨、摧毁的高塔依然存在,焦黑的车架桥梁依稀可辨。根据资料查询,当年马兰基地的科学家由于近距离接触放射性物质,结果出现了辐射病症状,还有的在晚年患上了辐射相关的疾病,他们的贡献永世铭记。
在罗布泊全面停止核试验后,国家便着手对此地进行了开发恢复工作。想知道近些年的改良成果如何,我们就必须清楚罗布泊以前是怎样一番风貌。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沙漠的最东处,取名含义为“多水汇集之湖”。在汉朝以前的鼎盛时期,罗布泊的湖水面积最高达到535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但后来由于冒然进行水道调整、过度捕捞利用等一系列人为因素影响,罗布泊在后来出现了多次断流,湖面日渐缩减,截止公元3世纪已经变成了小水沟一般。1950年罗布泊曾回光返照,短暂恢复到3006平方公里,但在1972年,根据美国卫星拍摄,罗布泊俨然已经变为一片干涸不毛之地。
为了恢复当地生态,中国政府先是取消罗布泊周边的煤矿与牲畜放牧数量,接着限制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号召人们改变灌溉方式,转变为节水节能的滴灌技术,并且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进。为了解决罗布泊水源紧缺,国家从喀什河、塔里木河调来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源紧张的难题。但不可否认,罗布泊的生态治理是一场长期攻坚战。
相较于生态恢复,罗布泊更令人惊喜的是其经济潜力价值。钾是维持人体生命与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对于中国一个农业大国而言,钾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过去多年,中国钾矿资源都大幅集中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但其年产量也只有200万吨,只有供应全国每年需求的1/4。
全球钾肥消费国有160个,但生产国只有14个,并且主要资源集中在白俄罗斯等国家,中国人过去在钾肥上是没有话语权的。直到1996年,我国地质学家王弭力在罗布泊地下发现了丰富的钾盐资源,经过一番勘察,得出罗布泊至少拥有2.5亿吨的钾盐矿,这直接帮助我国脱离了钾进口依赖,一跃成为了钾肥资源大国。
现如今,罗布泊每年至少生产钾肥超过400万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而当地也从曾经的死亡之海,彻底转变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农业生产基地。帮助中国实现核武梦的罗布泊,如今又成为了国家农业安全的坚固盾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