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2004年,我开始用一台摄像机记录手术的过程,手术结束后,就不断地观摩手术细节,20年时间(2010年以后,因为内镜监控系统自带录像系统,不再需要摄像机记录手术过程),记录了超1000台手术。”12月1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蒋卫红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过头看,即使当时觉得做得再完美的手术,也能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手术录像,才真正意识到没有一台手术是完美的,只能不断地回看录像,修改细节,无限趋近于完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蒋卫红在出诊中,受访者供图
蒋卫红在湘雅医院工作31年,做过上万台手术。刚刚做医生的时候,蒋卫红喜欢在手术中拍一些照片,以找到自己手术中的问题。2004年,在北京进修的蒋卫红花3万购入了一台摄像机。“那时候3万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为了买这台摄像机,我还和同事借了1万多万。”蒋卫红笑着告诉记者。
“我当时就特别想能有一个设备能把自己的手术过程记录下来,自己能回过头来看看,手术中哪些过程做得好,哪些过程还有待改进,手术过程中只能专注手术,通过看回放能够更加专心地认识自己。”蒋卫红说,把这些影像留下来,也能为教学做一定的准备。
就这样,在以后的手术中,每次遇到标志性的高难度手术、有教学或科研价值的手术,蒋卫红都会在手术床旁架起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手术的全过程,休息时,蒋卫红就会拿出来,不断地观看、总结。“我还会自己剪辑出一些重点,用于教学。”蒋卫红告诉记者。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一年平均手术量也只有1千台左右,只能挽救1千名患者的命运。”渐渐地,蒋卫红开始致力于将自己的手术方法传授给更多的基层医生,“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利用自己的节假日时间,培训基层医生,争取让更多的医生学习到自己的手术理论和技巧。”蒋卫红说,刚刚在年假中,他就指导了11台手术。
从医31年,蒋卫红首创了“以基板为核心,以引流通道为指引”的精准鼻窦外科理论指导手术实践,这一理论实现了鼻窦外科手术的同质化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此外,通过对超10万张照片、上千小时影像资料的苦心钻研,蒋卫红还精通涉及复发性鼻咽癌手术治疗的特定区域的解剖结构,更掌握了整个颅底周围的复杂脉络。“手术影像的记录是一个手段,我一直希望利用这一手段,不断地修订自己的手术过程、手术方式甚至手术动作,争取让每一台手术变得越来越完美。”蒋卫红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