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浚县,有一位名叫于建军的退伍老兵,他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1963年出生的他,自幼便怀揣着对军队的无限憧憬,年纪轻轻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入伍。
在那段岁月里,他常常聆听长官们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每一次聆听都让他心中的报国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烈。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于建军踏上了战场。战争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在战友牺牲的悲痛中激发出了更强烈的战斗意志。
他利用战友争取到的机会,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用56式半自动步枪和几颗地雷,歼敌2名,缴枪3支,还炸毁了1个火力点。这一年,年仅16岁的他因英勇表现荣获一等功,随后进入师教导大队接受培训。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这位英雄开玩笑。培训结束后,正当他准备迎接新的军旅生涯时,部队却启动了提干制度改革,要求士兵提干必须经过院校培训。
紧接着,部队又接到了整编命令,于建军所在部队被撤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退役回乡,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甚至没有提及自己的一等功臣身份。
回到河南老家,于建军开始了他的平民生活。他在浚县一家果品加工厂找到了工作,日子虽然平淡,但也算安稳。
好景不长,1988年果品加工厂因经营不善停产,于建军失业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打零工,甚至在家附近的石料厂里拉石头。那段日子,他的肩膀被磨出了鲜血,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
与此同时,他的婚姻也遭遇了挑战。妻子秋霞希望他利用一等功臣的身份去找领导安排工作,但于建军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给组织添麻烦。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妻子带着小女儿离开,只留下他和因小时高烧导致智力受损的大儿子相依为命。
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于建军没有屈服。他贷款养猪,虽然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最终还是因为市场原因赔光了所有积蓄。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在乡镇上卖馒头。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断学习的态度,他的馒头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就在这时,命运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原来的果品加工厂恢复生产,下岗工人可以回厂工作,于建军被任命为经理助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一年后工厂再次停产,他再次面临下岗的困境。
这一次,他依然没有选择向组织求助,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在街上摆地摊。
在摆摊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位伴侣——杜全芬。杜全芬是一位银行职员,她被于建军的英雄事迹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主动走进了他的生活。在杜全芬的支持和鼓励下,于建军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994年,两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于建军在亲戚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虽然他对广告行业一无所知,但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逐渐将公司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他的事迹也引起了县领导的关注。2000年,他被邀请到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重新穿上了久违的制服。
2015年,县城军地领导考虑到于建军的特殊贡献和经历,将他调任到县城人武部工作。这一次,他不仅仅是穿上了军装,更是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为军属服务的工作中。
他秉持着“军属的事情比天大”的原则,悉心处理每一件军属事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在于建军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于海歌也走上了从军的道路。2018年9月,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英烈子女班。在军校里,她继承了父亲的坚韧和毅力,刻苦训练,屡获殊荣。
如今,于建军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对军队的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本色——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和挑战,也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待遇;即使退役多年,也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士,更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普通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