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让去,说已经收编了这股土匪,并向该部派了政委和政工干部。
请大家注意派政工干部这个细节。这段剧情背景是抗战时期,按当时的史料看其实并不严谨,至少在当时并不普遍。
为什么这么说呢?抗战初期我八路军确实收编过部分民间抗日武装,甚至包括一些反正投诚的伪军、土匪、义勇队、决死队等等,但当时我军曾经定过一个原则,不要急着向收编的武装派政委和政工干部。
在军队中设立政委、政治部和政工干部,乃是我军建军一大特色和传统,为什么抗战初期要暂缓这种做法呢?
要了解其中原委,还要从八路军抗战初期的困难处境说起。
一、鬼子来了
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黄克诚,真切地感受了当年的困境。
平型关大捷,日军虽然搂头挨了一闷棍,但是对华北八路军并不放在眼里,一边收拾国民党军,一边憋着劲往南打,力图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平津、保定、济南、郑州、徐州、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入敌手。黄克诚和徐海东搭档,率344旅不断袭扰进攻日军后方。
黄克诚开始进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高度近视。
他当时才三十多岁,眼睛却已好几百度,离开眼镜,几乎就看不见东西。尤其晚上,在昏黄的油灯下连地图都看不清。
作为一个指挥员,目不能见物,这很要命。黄克诚在军事指挥上不得不更多依靠旅长徐海东,以及徐的继任者杨得志。
有的老战友背后戏称黄克诚是黄瞎子。黄克诚为人随和,听了之后,也就哈哈一笑,不以为意。
但接下来的困难,比他的近视要严重百倍!
黄克诚当了一年多政委后,逐渐发现压力越来越大,什么压力呢?来自于敌人的压力。
日军对八路军主动进攻的频次越来越高——以往日军对八路不屑一顾,专拣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打,进攻地点也越来越靠近我军后方根据地,但日军单次进攻的兵力数量却呈下降态势,基本都在2000人左右,有时往往只派千余人、甚至几百人。
这种打法对我军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伤亡。
从细微变化中,探寻背后规律性的东西,是黄克诚的强项。眼睛近视,可心亮得很。他判断,日军的进攻策略必定发生了根本变化。
果然没过多久,中央发来了相关指示,证实了黄克诚的判断,鬼子往华北增兵了。
1938年10月,日军相继攻占武汉、广州后,感到兵力严重不足,不能继续蛮拼硬打,于是决定调整策略,把进攻矛头对准华北八路军。
当时侵华日军在山海关内的主力共约85万人,侵华的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把关内日军主力的近一半人马,都调到华北,集中力量进攻八路军。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之记录,日军投入华北的兵力,有3个军、10个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共40多万人,数量惊人。
日军的进攻很有针对性,概括起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
热门跟贴